文:阿修、綠茶、公主
插畫:公主
如果有一班可以帶你回到最美好時光的火車,你希望可以重返哪段日子?往鐵路博物館探索一番,可以做的不但拍照打卡,還可以重拾舊夢,尋回那段我們叫它做「火車」的美好日子。
東鐵線 你的名字是火車
鐵路博物館坐落大埔墟崇德街13號(富善街街頭對面),原為1913年所建的舊大埔墟火車站。舊車站乘客本來絡繹不絕,但隨著電氣化火車的投入服務,鐵路系統需要更新,舊大埔墟站於1983年正式關閉及維修,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1985年開放給市民參觀,介紹香港鐵路交通的歷史和發展。
甫踏入博物館,建築物本身已是一座古物 —— 由磚瓦建成,斗拱式的屋頂襯托著蝙蝠和喜鵲等吉祥動物,正是舊大埔墟火車站大樓,現在被改建成「客務中心」。舊時香港鐵路主要是指九廣鐵路,連接廣州及香港九龍。1949年之前香港火車仍能直通至清廷和國民政府管轄的廣州,但在1949年之後,九廣鐵路分拆為英段及華段 —— 英段仍稱九廣鐵路,即是後來的東鐵線,華段則是廣州至深圳之間的廣深鐵路。1983年九廣鐵路全面電氣化,因為大部分的客流以及貨物轉運都轉移至另地新建的大埔墟站,所以舊大埔墟站改建為博物館。
鐵路博物館內有常設展覽,可以一睹不少九廣鐵路建造期間及起初營運的珍貴照片,而近入口處就是舊時的售票房和控制室,已經褪色的銅鐘及陳舊的桌椅等都保留著當年的感覺。館外則放有幾列已經退役的火車頭和火車車廂,例如鎮館之寶 —— 51號機車,它正名為亞歷山大爵士號,是香港首架柴油電動機車,大多用作牽引客車及貨車車廂。在許多柴油火車已經被淘汰的時代,它是碩果僅存的幸運兒,其他51機車已經全部離開香港,不是在澳洲服役,就是已成為展覽品。
接通市郊留影桑榆間
博物館內有多種香港火車的舊照片,許多攝影師曾在香港各處為火車留下倩影。遊客愛香港的原因之一,是市郊之間往來便利,都市人可以在短時間內投身自然,火車功不可沒。在1958年黃思村(黃思騁)創作的兒童讀物《香港遊記》,就有主人公一平與家人,帶著來自新加坡的表哥,從尖沙咀出發去大埔的故事:「大埔墟在新界的中間,乘廣九鐵路的火車,大概五十分鐘就可以到達了。」他們要來大埔,因為一平爸爸在朋友家裏見到半春園夢月池的照片。可見上世紀五十年代大埔已成為拍攝聖地。
六十年代初各種華人的文藝社團在港興起,也有影友組織香港本地攝影社團,持續至今有香港中華攝影學會、卅五攝影研究會等。有較富裕的影友組隊,假日乘搭頭班火車到新界拍攝,由於火車在6時33分出發,所以又被戲稱為六三三部隊(1964年香港有英國電影 633 Squadron 上映)。當時華人攝影仍以畫意攝影為主,其中一位攝影師何綬曾為大埔留下不少詩畫景觀,他憶述那個年代的攝影活動方式:有個組織名為「影友行踪」,沒有會址、沒有社團註冊,每年只收6元年費,在活動前一星期會把郵寄通訊發給參加者,在指定的星期日到郊外「獵影」,參加者不限身份,只要依時到達,隨團出發就可。據說隊伍曾多達三百人。
德國攝影師艾思滔(Hedda Morrison)1946至1947年間訪港,拍下火車經過沙田田野的景象,這幀相片現時亦有在鐵路博物館展出。(攝自艾思滔《香城故影》[香港:歷史遺珍攝影基金會、亞洲金融集團],2011年。)
瓹山窿歎幸福炸髀
現在跑到鐵路博物館,你可以想像自己是攝影大師,在車廂中「任影唔嬲」。當年的一般乘客不會隨身帶備「海鷗」,口袋裏也沒有智能電話,不過他們在車上卻有另一番情趣。今次找來住在大埔幾十年的老街坊黃先生做訪問。他帶筆者走進火車站,娓娓道來:「記得以前要出去九龍時,媽媽會帶我到此火車站上車。」他指着門口的兩個售票處:「會經過這個櫃檯買飛,上車後看到一排排的長木椅,有空位,大家也爭相坐下來。」他望着博物館入口的後面繼續說:「在車上,不時有小販來回走過,背著檐挑,前後各有一個竹籮,裏面放著食物及飲品。那小販大喊著:『雞髀、汽水……』記得當火車由大埔墟出發,途經大埔滘時,就會經過山洞,漆黑一片,火車就會開著燈…… 如果剛有一列載着豬的火車經過,隧道內便有很臭的氣味,大家急忙關閉窗戶,這些經歷現在的小朋友無法感受得到了。」黃先生表示以前的柴油火車,沒有冷氣,每個車廂頂部只裝上風扇,夏天又焗又熱,現在的小朋友乘搭的各樣交通工具都有冷氣,十分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