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紅十字會學校的日子(之一)](/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我被確診患了小兒痳痺症後,便去灣仔堅尼地道防癆會做物理治療。在那兒,我遇上了馬姑娘。
可能我外貌端好,馬姑娘覺得我可愛,十分愛錫我。1962年,紅十字會在觀塘(現匯景花園隔壁)開辦特殊學校「雅麗珊郡主紅十字會學校」,那是一間兒童安置所,為殘障兒童提供教學及住宿照顧,馬姑娘積極替我申請。
我是第一屆學生,當年全校收生六十人,至少有二十個是孤兒,來自保良局和難民營。今天在「社民連」很活躍的鐘錶師傅廖明垣(阿廖),便是我的同學。他被父母遺棄,本來是要等候其他人收養,結果進了紅十字會學校。學生來自不同地方,要不是馬姑娘熱心替我籌謀,我要入讀,可能也不容易。
第一天離家去紅十字會學校,難過極了。我們先在銅鑼灣法院集合(現時柏景台),那兒有社會福利署的相關部門。我記得開車的司機叫屈sir,和我同車的就是阿廖。香港的城市發展,是由中上環開始的,它是城市的中心點,灣仔和銅鑼灣算是熱鬧的區份,很有庶民氣息。但官塘卻是很偏遠的地方,六十年代,過海很不方便,我們先要到中環用汽車渡輪過海到佐敦,再開車去觀塘。經過牛頭角時,只看見一片黃沙,完全沒有建築物,像去了荒野一樣。
到了目的地,更讓我吃驚,原來學校是在一座山上的,荒涼至極,我登時哭了出來。我覺得準是家人不要我了,才把我遺棄在這裡,要我跟一班陌生人相處,跟坐監有什麼分別?我感到很淒涼。
雖然第一天感覺極差,但小孩子適應力很強。沒多久,我們一班師生就打成一片,像家人般相處。回想起來,那段日子很值得懷念。試想想,要是沒進紅十字會學校,我都不知是否可以參加公開考試或繼續升學。一般學校要照顧殘疾學童,在當時是有點困難的。譬若走火警,學校都不知如何處理一個不會自己逃生的小朋友。那時,一些在香港生活的、富善心的上層英國人,看到政府沒有照顧傷殘學童,便很自發的辦起慈善事業,利用國際志願機構的平台,為有需要的學童提供教育機會。當時紅十字會總監就是馬登夫人(Mrs. Anne Marden,當年會德豐集團主席的太太)。我記得她,因為她曾經把她兒子穿過的恤衫送贈給我,我穿過她兒子的恤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