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成長的必修課 ——《父母會傷人》簡介

成長的必修課 ——《父母會傷人》簡介

好些詞匯我們天天掛在嘴邊,但若刨根問底,卻説不出所以然來,「成長」 就屬於這類不容易解釋的詞匯。父母總寄望孩子快高長大,但成長到底意味著什麽?捫心自問,為孩子忙前忙後的父母也未必知道答案。

借用《牛津高階英語辭典》的解釋,「成長」(growth)的意思是 「人類、動物或植物在形體、思想或情感上的生長過程。」(the process in people, animals or plants of growing physically, mentally or emotionally.)日常生活中,不費多少功夫便可覺察形體上的改變,但孩子思想和情感上的成長又要如何探究呢?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和情感是否必然同步生長呢?

若要探索這個問題,不妨參考蘇珊.佛渥德博士(Dr. Susan Forward)及克雷格.巴克(Craig Buck)合著的《父母會傷人》(Toxic Parents)。書中提到許多人在收穫優秀的學歷、卓越的事業或令人羡慕的家庭後依然被灰暗的感受籠罩著。不約而同地,他們在童年曾遭受父母、監護人或長輩加諸於自己的傷害。除了肉體上的拳打脚踢或虐待,這些傷害還包括其他有害的家庭行爲模式,如酗酒、操控、言語虐待或疏忽照顧等。

對於完全依賴父母的孩子來説,被父母苛責或傷害意味著自己做了 「壞事」。若這些負面行爲並非偶發,而是父母的一種習慣,那麽罪惡感就會深深扎根在孩子心裏,即使成年後亦難以擺脫,導致其自信心和自我價值的缺失,繼而影響生活和人際關係。不過,佛渥德博士這樣說並非要責怪家長,畢竟大多數人只能憑著本能、感覺和代代相傳的方法摸索如何爲人父母。然而,若要實現思想和情感上的成長,我們有必要先找到問題的根源,再把重點從 「父母對我們做了什麽」,轉移到 「我們還能為自己做什麽以減少父母對我們的影響」。爲達到這個目的,書中提到以下幾點:

1. 如實地看待父母,釐清各方責任:孩子必須依賴父母才能生存,在這期間很自然會把他們所制定的規則奉爲神聖的規條,甚至會因著他們的觀點造成内心的痛苦。然而,父母只是凡人,亦有機會犯錯,所以要鼓起勇氣,實事求是地看待他們和他們的行爲。人們固然要為自己成年以後的生活負責,但首先要釐清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及相關責任,再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去解決問題。

2. 接納自己的情感,擁抱内在小孩:在揭開傷疤並深入探究童年的痛苦經歷時,很容易激發出五味雜陳的情感。此時要適應和接納這些感受,也要適當尋求外界的幫助。就算形體上已經是成人的模樣,但曾經受創的内心依然會住著一位等候被關注的小孩。通過寫信、角色扮演、小組治療及面對面溝通等方法,人們要學著看見並撫慰内在的小孩,為即將重新出發的自己儲蓄能量。

3. 掌握自己的生活,完成自我界定:撇開父母或其他人的灌輸和影響下,如果依然有能力自由地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爲,這就是 「自我界定」。 自我界定不代表無視所有人的情感,而是在照顧好自己和關心他人的情感之間取得平衡。面對別人的評價時,比起任由情感反應一觸即發,采取非辯護性回應(如:很遺憾,你不贊同這一點;很抱歉讓你傷心/生氣/失望了)可更有效阻止矛盾激發及維護自由,從而掌握自己的生活。

家長持續的負面行爲模式就像 「毒素」 一般在孩子的身心蔓延。即使形體上已是成人的模樣,思想和情感上依然會維持稚嫩的樣式,而被種下的恐懼、責任或負罪感的種子亦會長成無形的雜草,無孔不入地影響著生活。所以,若你一直以來飽受這種家庭模式的影響,不妨試試看書中的方法,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的協助。若你正在看顧孩子,也不妨參考這本書,試著以更好的方式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

誠然,成長對孩子和父母來説都是一份具有挑戰性的功課,而擺脫這些負面的影響亦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不過,若有意或無意地忽略受傷的心靈,住在内心的小孩在往後的生活裏只會一次又一次重複同樣的挫折和傷害,直到被看見和療愈爲止。唯有當受傷的心靈以奔向自由的盼望不斷去改變時,才能逐漸脫離外界的轄制,活出真實的自己。同樣,唯有當父母意識到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著怎樣的影響時,才有機會終止舊有教養模式的錯誤,培養出身心同步成長的孩子。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