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工團隊「吉祥草」探訪蘇婆婆和病人
圖、文:善寧會提供
「媽媽張開眼晴了......你們看!她看見我們圍繞著她,多麼高興呢!」蘇婆婆的五女秀英向床邊的兄姐和妹妹雀躍地說,各人隨即凝視臥床的媽媽,面上綻放安慰的笑容。一瞬間,病房洋溢幸福的笑聲,給人一份真摰的幸福感。
98歲的蘇卿(蘇婆婆),育有七名子女,年輕時一家九口住在大嶼山大澳,丈夫祖業以曬製蝦膏蝦醬為生,蘇婆婆為幫補家計,不時抬山兜載人從大澳步行上昂坪。縱使生活極為艱苦,蘇婆婆對子女的愛從不吝嗇,一視同仁,打破當時重男輕女的普遍觀念。
言傳身教
「媽媽對我們七兄妹的愛無微不至,任何一方遇困難,不論是子或女,她都會盡力協助;而最難得的是,她對事件守口如瓶,從不向第三者透露,顧及子女感受,免得我們難堪,這是媽媽的智慧。父親離世後,她沒有獨攬遺產,而是將遺產平分,因媽媽信任我們。我們就在媽媽的庇護下成長,感謝她對我們的愛與信任!」三女夏英說。
蘇婆婆不僅愛護至親,還推己及人。夏英憶述童年家境貧困,米缸的白米僅夠一天食用,恰巧鄰居說「無米開飯」,媽媽就將一半白米分出。事情令夏英大感費解,媽媽一語帶過——做人要多體諒別人的處境。
在子女眼中,蘇婆婆是個刻苦勤儉、細心聰慧、樂於助人的好媽媽,他們笑言:「認識她,你一定有好處!她真像一個天使。」七兄弟妹在媽媽言傳身教下成長,不僅遺傳了蘇婆婆寬容和溫婉的個性,還建立深厚的親情和緊密的關係,形成良善的循環。
同心合意
當父母生命步入晚期,不少家屬對治療方案都會抱持不同想法和意見,部份更會堅持己見,引發家庭糾紛。反觀蘇婆婆一家卻團結一致,沒因媽媽的治療方案而爭拗。七女麗英說 :「媽媽雖年近百歲,但一直身體健康,至半年前她無故發低燒,入院後醫生診斷為結腸發炎有囊腫,但未能判斷是否惡性。期間,媽媽在公立醫院飽受多番折騰,且醫院每天探訪限制數小時,疾病加上欠缺至親陪伴,她情緒低落,常緊閉雙眼。感覺上媽媽彷彿被『遺棄』在醫院,我們很是難過,內心有種說不出的無力感!」七兄弟妹只求讓媽媽安舒,同時亦作好心理準備,經商議後,為免媽媽再受身心折磨,決定放棄為媽媽安排入侵性檢查和治療,並一致同意選擇寧養紓緩治療,冀減輕媽媽的身心痛苦。
起初,七兄妹欲安排媽媽在家寧養,但家住大澳交通不便,且照顧安排上亦有問題,無奈打消念頭。後經親友介紹申請賽馬會善寧之家服務,先由外展家居護士了解媽媽病情、並經臨床社工審批經濟條件後,翌日蘇婆婆便以「資助住院計劃」大幅減免收費入住善寧之家。
從死看生
「媽媽入院的安排出乎意料地快,我們如釋重負!這裡的醫護很專業,在日常護理的細節中護理員也很貼心,關顧病人身體和心理需要,維護病人的尊嚴,這不僅讓媽媽感到安舒,亦大大減輕我們的照顧壓力。另外,病人房間均是獨立套房,私隱度高並鼓勵陪宿,我們可輪流陪伴。媽媽張開眼晴看到我們在身旁,她不再感到孤單和害怕;從媽媽的面容和眼神告訴我們,她感到滿足!」秀英續指臨床社工和義工為他們進行的善別輔導,從死看生,不僅情緒上得到支援,紓緩哀傷,也讓他們感到平靜。
目前,善寧之家逢星期二舉辦各類日間活動,如小丑表演、粵曲演唱會等。蘇婆婆對「日間活動中心」舉辦的節目深感興趣,每場表演蘇婆婆和子女定必捧場,成為活動的座上客,目不轉睛地欣賞表演,而作為照顧者的七兄弟妹,也被現場的歡樂氣氛感染,秀英說:「義工的表演和探訪讓病人和家屬心靈上得到支持,我們深被感動!」
有人說,幸福來自付出、愛與關懷,而幸福的培養模式有如基因,在家族中世代流淌;因為父母會透過言傳身教,直接或間接教育子女正確的言行。蘇婆婆雖然逐漸踏入生命的歸途,但畢生的付出、對人的關愛透過言傳身教,將這些「愛的基因」遺傳給七兄弟妹,與他們常在。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