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華富邨和順利邨之後,我們再來「尋找昔日的墳場」,這次來到何文田,看看這個豪宅區以前是個怎樣的地方。
(1924年。圖片來源:HK Public Records Office)
我們從一九二四年開始。挑這張地圖是因為圖正中位置有間天花病院(Smallpox Hospital),吸引了我的注意。此處應為「油麻地痘局」,當時用來隔離天花病人,位置大概是現在的培正道和常盛街交界。翻查紀錄,病院應已於一九二零年左右停用,建築物改由「台山電光爆竹廠」接手。爆竹廠在一九二一年發生大爆炸,意外造成32人死亡,56人受傷,是香港戰前一次重大的工業意外。
(1926年。圖片來源:UK National Archives)
同年,政府規劃何文田一帶為墳場區。從這張一九二六年的地圖中可見,當時規劃有歐洲人和華人的墳場區,還有一個”Mohammedan Cemetery”,即回教墳場。翻看一些一九三零年代的高空圖片,可確認這一帶當時開始被開發為墳場。
(1947年。圖片來源:HK Public Records Office)
資料顯示何文田的華人墳場在一九四七年已關閉,這點和上面這張一九四七年的圖片敏合。回教墳場的位置則改變了,在現時文運道恒信園的位置。這應該是正確位置,之後的高空圖片都可以確認這地段確實被用作墳墓。
(1949年。圖片來源:NCAP)
一九四七年的地圖中何文田墳場的範圍非常廣闊,實際上是否全部都是墳地?我找來一張一九四九年的高空圖片求證。從圖中可見,靠近西北面的一大片都是墳地;東南面接近現時東何文田配水庫遊樂場那一邊則不是。
(1949年。圖片來源:NCAP,經作者加工)
我把一九四九年的圖片做了一些加工,圈上墳地最為集中的位置,配上今天的地名,方便大家作對應。
(1960年。圖片來源:Hong Kong Map Service)
一九四九年是中國歷史重要的一年。隨國共內戰結束,大批難民南來香港,何文田的墳場變成了平房區。在這張一九六零年的地圖當中,可見墳場已完全被平房所取代。當時有不少志願團體在這以為難民搭建平房,翻查紀錄有基督教世界服務委員會的信望村、聖公會諸聖堂及尖沙咀潮人新命堂合資的迦密村、浸聯會的何文田新村及天主教馬利諾女修會的治民村。這些名字有些今天還有留下來,例如迦密中學、迦密村街和迦密村街花園。
(1963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在以上這張一九六三年的圖片當中,我們可見到整個何文田山頭都是平房區的樣子。除此之外,可以見到文福道和文運道一帶正在開發,除了那一小片回教墳場之外。
(1973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來到一九七三年,何文田一帶又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改變。圖中右上方可見剛落成的何文田邨,左下方則可見興建中的愛民邨。此外,公主道的樣子也出來了。原版的何文田邨之後會在二零零一年拆卸,居民安置於南面重建的第二代何文田邨。之後這一帶的個別地皮還陸續有一些發展,不過已離開原來的墳地已有好幾代,也就不再細數了。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