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池灣村,等待重建,商戶口中,今年六月開始清拆。1964年開業的寶福餐廳,街坊稱地底茶餐廳,也有一個限期。
大路外的街坊需要走下十級短短的樓梯,走到茶餐廳門外,或者村內的村民,需要走過漆黑的小隧道來到招牌下的門口。
寶福,別有洞天,跟繁華的鬧市迥然不同。旁邊是三級歷史建築,市區僅見的尼姑庵萬佛堂,前方也有數百尊佛像,跟伯公的神位,守護着這快將消失的村落和寶福。
價廉物美的街坊生活
茶餐廳由寮屋改建而成,廚房有木造的天花板,木條縱橫交錯,牆壁掛滿手寫的餐牌,收銀櫃檯,放着封塵的木算盤,訴說歲月的痕跡。
30元的沙嗲牛肉麵,配上紅豆冰,價錢也懷舊。味道不算很好,但新鮮,街坊級數的價錢已說明一切。地下的茶餐廳,時間凝固了,平日下午4點就關門,星期日只開半天,「平時賣完東西就關門,每日都預備的份量食材,不多不少。」
做得幾耐得幾耐
說起牛池灣村清拆,「說今年6月,才開始跟我們談賠償,要我們搬走。」
老闆娘也插嘴道:「裕民坊那麼久都還沒拆完,還有鐘錶檔,這裡沒那麼快拆的,那邊都拖了十幾年。」
早上的寶福,我都分辨不出誰是食客、侍應和老闆。他們坐在餐廳,互相聊天,吃東西,彼此相識已久。唯一不同是有新客人來到餐廳,侍應會走過去招呼食客,老闆則會走回廚房,這時才知道誰是誰。他們談論的話題,不外乎新聞節目,身體狀況,健康資訊,公立醫院手術輪候時間長達數年,日日如此。
六十年了,茶餐廳的外觀沒有改變,依然是舊模樣,木頭搭的屋頂,寬闊的卡位,古老的大鐘,是現在香港少見的茶餐廳格局。
望著收銀檯上擺放的幾十年前的老照片,唯一改變的是老闆的腰骨,由筆直的壯年身軀,變成現在有點彎曲的老樣子。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