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文/李詠泰
每逢談起同性戀與基督教,腦海浮現的往往都是兩者間的衝突與謾罵。舊約聖經《利末記》記載:「男人若跟男人同寢,像跟女人同寢,他們二人行了可憎惡的事,必被處死,血要歸在他們身上」,不難發現基督教與同性戀之間的矛盾源遠流長,深深紮根於幾千年前的聖經之中。縱觀同性戀並不受基督教所待見,但香港卻偏偏存在一個由一群香港同志基督徒組成的教會——「基恩之家」。
基恩之家從何而來?
「基恩之家」的前身是「十分一會」一個宗教小組,上世紀九十年代舉辦活動,在沒有互聯網或社交媒體的宣傳下曾高達二百人參與。隨著時間的推移,「十分一會」宗教小組壯大,成員Michael順勢建立小組,後來慢慢形成了現在的「基恩之家」。「基恩之家」成立於1992年,名字中的「基」字與英文的Gay相同,意指這是一個由同志基督徒組成的教會。雖然基恩之家看似與同性戀之間存在緊密聯繫,但基恩之家是一個公開地接納任何背景和身份認同的人。
冷處理
阿康表示:「我地好多教友都係帶住傷害過嚟基恩。」坊間教會抵觸同性戀,而普遍做法都是對同性戀冷處理,避而不談,有甚者甚至主張將同性戀者拗直。阿康曾經在舊教會的Xanga中分享自己喜歡男生的故事,而牧師在發現後就直接刪除他的對話,聲稱要保護他,但自此之後便再也沒有討論過,而這件事亦令阿康心灰意冷,毅然決定離開自己參加了十五年多的舊教會。阿康表示:「我自己呢個例子已經係比較溫和,我甚至聽過其他更加誇張嘅例子。」無獨有偶,阿康聽聞有些教會捉同性戀者去討論,而有些教會亦傾向要求這些人去守獨身,有部分個案甚至會被人趕出教會或被要求不可以接觸教會其他人。阿康表示:「天主教嘅情況可能會比較好,因為天主教嘅信徒同神職人員之間嘅距離比較遠,信徒之間嘅聚會都較基督教少,但涉及一些禮儀好似領聖餐呢啲都係會禁止同性戀。」基督教教友之間互稱弟兄姊妹,而教會仿佛一個大家庭般,每個人都是這個大家庭的一分子,但普遍教會的做法往往都會令同志基督徒與教會的弟兄姊妹之間產生隔閡,令他們受到傷害。有見及此,基恩之家除了例行主日崇拜外,每星期亦有不同的教會小組,還成立了輔導小組,幫助那些帶著傷害的人走出陰霾。阿康補充:「因為我自己本身都係從事戲劇工作,所以我都試過用一啲戲劇嘅方法,例如戲劇治療咁,俾佢哋更好咁了解自己嘅行為同埋價值觀。」
同性戀 = 罪?
以往歷史中,很多主流教會都會將同性戀定義為罪。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對同性戀者的包容度亦都提升,阿康表示時移勢易,很多主流教會都不會再直接稱同性戀為罪,從而避免受到社會譴責,或被扣上歧視同性戀者的帽子。但他們根深蒂固排擠同志的思維並沒有隨著社會進步而改變,都是傾向將同性戀拗直,並不能接受不同人有不同的性取向。儘管有部分西方教會已經開始接受同性戀者,但香港主流教會卻停濟不前。有趣的是,當阿康提起罪觀時,阿康表示自己喜歡用佛教中罪的概念去比喻基督教的罪觀。阿康表示:「基督教嘅罪觀唔係話呢樣嘢做錯左唔得,而係一種業,或者係一啲自己唔察覺嘅嘢。而當你可以察覺嘅時候,咁你就知道自己做緊咩啦。」現時好多主流教會正在討論的罪屬於一些道德觀,並不是一些法律上的犯罪。但阿康並不理解為何這些主流教會一定要將罪與傳統道德觀綑綁在一起,而人類發展多年,本身的性欲等等是用來維持人類延續的基本條件,就算回顧聖經早期的文化環境去理解為何當時的執政者或者先知的書信動機,發現原來他們認為某一些的行為會成為了拜其他偶像的意識,所以他們在訂立一些規條時才禁止這些行為,但這些限制是否使用與今天的香港呢?這又是一個問題。
101 201 301
101 201 301這三個數字看似並無特別意思,但這正正是基恩之家幫助弟兄姊妹的課程。101課程共兩堂,主要目要是幫助弟兄姊妹去了解教會的歷史、架構及基本神學概念。201課程的主要目的則是幫助弟兄姊妹去認識自己。阿康表示:「信仰好多時係同關係有關,咁你要認識左自己先可以知道自己同外界嘅關係,同神嘅關係,同埋你啲價值觀點嚟。如果你唔認識自己然後就咁拎個信仰套落去其實係一樣好危險嘅嘢,因為你唔知自己係點,咁你又點知自己信緊啲咩呢?」至於301課程則涉及到神學,課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不同的神學知識予弟兄姊妹,幫助他們了解自己在那個系統裡面相信神,包括探討基督教的罪觀。阿康表示:「點解當時會講嗰樣嘢係罪,但宜家社會會覺得嗰樣嘢唔係罪,罪係咪真係可以總結咗我哋生命論入邊嘅一啲唔好嘅嘢?」
同性戀、基督教及罪這幾個關鍵字看互相衝突,但背後千絲萬縷的關係卻值得令人深思,而基恩之家正正彌補了當中的缺口,成為同志基督徒的一片避風塘。
圖片來源:明周文化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