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古洞百年歷史醬園 悅和醬園

古洞百年歷史醬園 悅和醬園

記者、攝影:港傑 · 港未來2021第二組
編輯:邊境校對組
美術:阿雪

龐氏家族30年代在佛山市設立醬園,後因國共內戰,於1945年遷到香港。起初「悅和醬園」設於荃灣,後來政府發展新市鎮收地,悅和便跟隨其他同行,於1973年遷往上水古洞,現時由第三代傳人龐中衡先生接管醬園。龐先生坦言,當初畢業時未有接手的念頭,一來擔心政府發展新界東北再次面臨收地危機,導致醬園產業不能長久經營,二來想挑戰自己,不想依賴家中產業;後來龐先生見到年老的祖父仍堅持每星期巡視工廠和門市,於是決定重回醬園,接受業務。

「第一代、第二代辛苦打拼,如果冇自己人繼承,呢個行業可能會消失。」

悅和負責人龐先生
悅和負責人龐先生

傳統手藝的傳承

悅和乃香港老字號名牌,成立至今産品多達77款,其中包括甜醋蛋豬腳薑、豉油、醋、蠔油、調味醬油、辣醬、酒等。為跟上時代步伐以及迎合現今港人口味和對健康的關注,悅和亦推出一系列的有機産品及和風醬料。

作為香港老字號醬園,在時代巨輪輾壓下,悅和決不低頭放棄傳統手藝的傳承,更不願固步自封、墨守成規。悅和一直堅持天然生曬黃豆和自家培養菌種。隨着訂單增加,先人留下的甕缸難以應付醬油需求急增,故醬園引入不銹鋼箱。然而以甕缸釀製豉油能夠保留每一批豉油的風味,累積並傳承至下一批的豉油,這是不銹鋼箱無法取替的。於是悅和採用了折衷的方法,將甕缸釀製及不銹鋼箱釀製的豉油混合,使豉油仍保有一份特別的風味,是一代代人傳承而得,是前人留下的瑰寶。悅和更設有自家蒸酒廠,是全港唯一一家醬園仍保有酒牌,務求竭誠盡意貫徹「本土製造」的承諾。

醬園未來的生存空間

談到醬園未來的生存空間,龐先生表示他對此頗爲樂觀。悅和醬園經過三代人經營和傳承,從只爲賺錢養家的作坊變成程序規範的醬園,再到今天努力通過宣傳教育擴大本地市場,未來的部署也要一步一腳印讓醬園的「生命」延續下去。

">
製作醬油

醬園最重要的便是醬料的製作方法和程序。老夥計年齡漸長,科技的出現能把他們製作醬料的手藝傳承下去。醬園產品進行品質控制和食品安全認證程序時,將醬料配方和製作方法一一記錄下來,日後交由機器複製。悅和醬園的信念——「傳統不等於守舊,創新不可以忘本」,結合老一輩寶貴的傳統經驗和方便快捷的現代化機器,龐先生相信醬料的烹調方法一定可以傳承下去。

要讓醬園生存下去,除了藉助現代科技,也需要年輕一輩的力量。不少夕陽產業面對的問題都是年輕人不願意入行,令人手不足,最終無奈結業。其實,很多傳統產業並不是人們想象中那樣守舊,它可以為年輕人提供很多就業機會,例如醬園這個食品產業有機器操作、品質監管和檢驗等崗位,這些較爲技術性的工作正等待著年輕人參與。龐先生透露悅和醬園和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有實習合作計劃,讓大專學生體驗製作醬油的流程,為醬園帶來生機。

多年來,醬園主要和工廠及餐廳進行批發生意,更會把產品放在街市雜貨鋪、優質食材店售賣,務求生意穩定;同時,很多醬園經過多年本地發展,都會選擇投資海外市場。對於未來,悅和醬園的負責人就表示會在澳洲、英國、加拿大、越南和台灣等地發展生意和推廣產品。他希望透過不斷生產更多種類的醬料,持續拓展醬園的生存空間,也把中國傳統「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飲食文化傳播到更多不同的地方。

新界東北發展

「收就一定要收㗎喇,但係幾時收呢?」龐先生談起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時不免有些悵然。古洞北新發展區自2019年已開始收地,村落一帶正大興土木,塵土飛揚,地盤處處。龐先生也心忖醬園難以久存,終要遷出古洞。古洞一帶尚存三四間醬園,但政府在十多年間未有任何安排,或通知商家。龐先生不禁嘆息目前只能自行爲醬園覓地,計劃搬遷,卻未有任何支援,前景茫然。

古洞地勢平坦,日光充沛,沒有高山林蔭環繞,在龐先生眼中是生曬豉油的理想之地。當初醬園因荃灣發展新市鎮而遷入古洞,龐先生笑稱事隔五十年醬園又要面對同一問題,當年用了十年覓地、建廠、搬遷,時至今日也可能要用上五至七年,但收地寬限期卻僅有兩年許,龐先生也只能謂收地「唔係人咁品」。搬遷選項不多,買地要價動輒數千萬,科學園、工業邨似乎成了最後出路,但屆時有數十年歷史的醬園勢必要升級,傳統醬油手藝的去向也未可知。面對如此困境,龐先生卻樂觀地說「有危就有機」,搬遷正好是醬園現代化的契機。新界東北發展是難關或是機遇,只看悅和這老字號如何撐過去。

黃豆發酵房
黃豆發酵房

實驗室的醬油
實驗室的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