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燕 圖:Martin
Martin是新街坊,2019年從元朗搬入梅窩。為何梅窩街坊有新舊之分?兩個居屋項目銀河苑及銀蔚苑於2018年8月底才入伙,梅窩一下增加了2000位新街坊。Martin一直都是在市區工作,朝八晚六,對他而言,梅窩只是一個休息睡覺的地方。
直到2020年中,他跟教友一同參加社區免費活動「陳式太極」。Martin 有武術的底蘊,自小喜歡武術、功夫、技擊,他二話不說就報名參加。「學習或研究一種武術,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一定需要同伴。」他說。
太極同學會
一星期一堂太極班,同學都認為不太足夠,Martin主動邀請同學增加多一次練習太極。Martin在同學中算是比較年輕的一位,但是他樂於與師兄姐分享或教導,又甘於做「人肉沙包」,大家慢慢地組成一個太極同學會,開始固定在星期日早上九時至十時練習太極。
每當大家為不同招式的姿勢及發力而有爭拗,信師兄和Martin兩個孖寶總會替大家排難解憂。信師兄年過六十,喜歡文字思辯,居住在梅窩超過26年。「太極本身是很好的,還要有好老師、好同學。」他說。
Sally 認為信師兄是「孟嘗君」,一個經常鼓勵同伴,看重關係的人。每當同學有爭拗,他就會溫柔地說:「太極好繁覆,無人會記得所有動作,下堂問老師。」
Sally以往工作很忙碌,作息不定時再加上經常出差,令她身體欠佳。2003年Sally被診斷患有嚴重貧血。2019年她決意提早退休,尋找不同方式來養生,現在,她有一班同學一起認真學習太極,「有佢哋真係好重要!」她說。
一頓早餐帶來的幸福感
每一次太極練習之後,Fonnie、Sally、阿信、清華及Martin總會到麥生記食早餐,或者去銀城飲茶。
師兄師姐經常會遇到住在梅窩超過二十年的老街坊,大家自然而然分享生活軼事。「我在旁聽着,覺得自己很幸運。」Martin知道了梅窩後面是蓮花山而不是大東山,聽聞了梅窩隱世瀑布在何處。然後,他發現自己開始懂得分辦哪裡是大地堂村、鹿地堂村、白銀鄉--他終於不再是一個新街坊。
Martin認為這種關係很特別,在短短四十五分鐘相聚的時光,太極班的師兄師姐,還有一眾老街坊,令他認識到梅窩的多元生活,包括種植、行山、睇瀑布、玩音樂、醒獅,一點一滴感受社區的溫度。
社區關係 溫暖彼此
Martin主動每月探訪同學,另安排飲茶、燒烤、團年飯,成為太極班的小導師及聯誼者,合力凝聚大家的關切心意。
隨着彼此了解越多,Martin得知部分太極班師兄姐是獨居,家人已移民或離世。Martin開始主動安排日子拜訪師兄姐,關心他們的生活模式或需要。
大師兄「信叔叔」年過六十,退休人士,一家兩口。Martin的太太每天早上都要帶兒子坐船出市區上學,經常與信叔叔相遇。信叔叔親切隨和,總是熱情地向孩子打招呼。
後來,Martin一家三口主動拜訪信叔叔,才知道信叔叔喜歡閱讀,家中活像圖書館。信叔叔喜歡討論哲學、教育、政治、文化藝術,樂於分享知識,還讓Martin帶了一本甲蟲書回家與孩子一同了解大自然。信叔叔像祖父一樣,出盡法寶讓孩子玩樂,又坐搖搖椅、又食糖果,還奉上甜品,孩子奔跳一整天,樂而忘返。
Sally與信師兄相識已經很久,自從學太極之後才了解他更多,發現他的俠義心腸。在這個年頭,大家心裏都有份苦,信師兄他常常都說一句話:「太極班相聚咗我哋,好難得,唔好俾佢散!」
每次探訪,都令Martin對師兄姐有更多認識,關係變得親密,社區互助的網愈織愈大。2021年6月,師姐Sally搬屋,Martin主動問及是否需要幫忙。其後,Sally家人移民,需要運輸物資,Sally知道Martin有車,故主動求助,他一口答允幫忙,把相關物資送到另一區。
這些溫暖的社區關係,都是由一次太極班開始,大家建立了關係和信任,願意互相幫助。推廣太極,改善健康是曾敏卿老師的心願,「不要私有化,私有化,會令某些事消失,要推廣善心善意。」
未來,Matin也希望在教會舉辦太極班,邀請更多人學習太極,強化身體及關心鄰舍。他更想透過太極接觸更多長者、青少年及兒童。Martin笑說:「我有個夢想,就係喺梅窩開武館,做埋跌打咁!」
星期日練習班(免費)
地點:「望海公園」(近長者中心,面向海)
時間:早上9時至10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