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躺平」為網絡近年近興詞語,意指年輕一代不婚不育、不買車買樓,以最低生存標準維持生活,為所謂「主流價值」所不容。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昨日公布調查,指近三成中學生自覺「躺平」,惟該會指大部分人皆為曾努力為但不成功後,自覺與「上進」及重物質的主流價值「斷捨離」,追求簡單、自由及舒適的生活。
女青在2024年9月至今年1月,以問卷形式訪問990名中一至中六學生,其中有四成半(46%)有接受不同政府經濟援助,包括綜援、學生書簿津貼計劃及關愛基金。調查指近三成(27%)受訪中學生認為自己已經「躺平」,當中四成(41.5%)人已「躺平」超過一年,更有兩成(21.7%)人「躺平」三年或以上。另調查發現,中學生對「躺平」接納程度高,逾五成(53%)中學生對「躺平」印象保持中立;近四成(39%)羨慕身邊朋友躺平;近五成(48%)中學生更支持身邊朋友「躺平」。
調查提問到學生有做什麼「躺平」行為,最多學生表示有懶散(71.2%)行為,其次為輕鬆過活(61.4%)、不做功課(55.8%)、不想社交(53.6%)、讀書不求好成績(51.7%)、沒有特別興趣或目標(46.8%)、對未來生活沒有想像(46.1%)、不參加課外活動(42.3%)及將來讀甚麼科目都沒有所謂(31.1%)。
女青指「躺平」青年非單純「對生活冇希望」
不過調查強調,「躺平」並不等於負面,受訪中學生傾向認為「躺平」是個人對於學業、家庭、經濟、社會現況等的認知不斷累積,經深思熟慮及平衡利弊後「覺醒」的生活態度,而非一味消極面對生活,例如逾八成中學生同意「不追求名車」,以及「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即使在其他人眼中這份工作不夠專業或體面」。
女青研究主任藍朗表示,相對於「逃避躺平」,中學生多傾向「覺醒躺平」,他們「躺平」並非單純「做唔到、對生活冇希望」,而是思索想要過怎樣的生活,知道自己所追求的事物,故選擇另一種生活模式。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研究主任 藍朗
「躺平」青年:我哋係「躺平」唔係乞兒囉
剛完成公開文憑試、現就讀社會服務相關文憑的阿偉(化名)自認為「躺平」一族,從中三開始「躺平」。他指自己過去曾努力讀書,惟卻得不到好成績,認為付出不成正比,亦不解中英數等學科對未來生活有何幫助。
阿偉「躺平」後壓力消失,生活較為開心,亦不會再被溫習「鎖住時間」。他未來希望找到一份較為輕鬆、職場文化友善及能維持基本生活的工作。他強調「躺平」不是不工作,會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唔係個個躺平乜都唔做,我哋係『躺平』,唔係乞衣囉。」
左起: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總主任(青年及社區服務) 郭義聰、阿偉(化名)
女青籲大眾勿「妖魔化」「躺平」
女青總主任(青年及社區服務)郭義聰強調,「躺平」是中學生對社會回應的一種方法,而他們的想法並非永恆不變,會隨着成長經歷及體驗有所改變。他籲大眾「千祈唔好急於責備呢班年青人,或者將呢班年青人妖魔化」,亦不要負面標籤他們為「大食懶」。他籲多發掘年青人不同特質及興趣,並給予青年更多空間追尋夢想。
他續指,應鼓勵青年多元發展,而非只限於學業成就;家長應有更闊胸襟,接納子女想法,主動幫助他們探索職業生涯,甚或予年青人短暫休息時間。
被問到中學生「躺平」現象與疫情及2019年社運有否關係,藍朗指調查沒有問及,惟就阿偉的個案而言,可見疫情促使「躺平」情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