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採訪手記】為何山長水遠入梅窩睇渠蓋?

【採訪手記】為何山長水遠入梅窩睇渠蓋?

圖、文:靜藍

以渠蓋作為採訪對象,是意外,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渠蓋一直緊扣著日常生活,非常普遍但不會有太多人留意。渠蓋某程度上側面見證香港歷史變遷,從五六十年代的輕工業、工業興盛,到今天大量廠商遷離本地,產業鏈自動化慢慢淘汰過往傳承的手藝。

渠蓋有很獨特的風格,寫完稿後在家附近發現兩款渠蓋,鑄造商劉祥利(LCL)分別以中文字「劉祥利」及英文全寫 LAU CHEUNG LEE顯示。中文字體較為複雜,故此,模具需要更精準的技術,確保渠蓋能顯示出完整的字體。這些製造渠蓋模具的技能和師傅正面臨青黃不解的困局,取而代之是一式一樣的梳冷方格渠蓋。舊式渠蓋將會在城市面貌中消失,更令人擔憂的是香港慢慢也會適應只有一個表述方式,標準而單一化,以機器大量製造代替製造物件中的人類觸感(human touch)。街道將會失去一個讓遊客、市民閱讀城市的方法,老師傅傳承的手工藝在時代巨輪中消退。

最近看到concretology的產品,用水泥製作渠蓋杯墊,細心看杯墊可以發現concretology 非常用心的重新製造渠蓋的模具,中文字「香港」香港人創造的「自由香港楷書」,難度頗高,因為杯墊比實際渠蓋細小很多,較多筆畫或者形狀複雜的圖案,需要花很多時間調整,用心製作和技巧缺一不可。

選擇以渠蓋做杯墊設計,大概是一個很冒險的決定,從一個杯墊可以看出製作者花上很多時間做研究,實驗,經歷過一段時間的失敗,這個大概是一直以來香港精神,以技術和創新的設計為過往的城市留下的視覺紀錄。其實有很多組織、個人也在做保育的工作,在此僅此向為保留香港文化的工作者致謝,深深地感謝您們努力保留即將消失的風景。亦寄望新的渠蓋,文化能帶來新的能量,邁向下一個充滿未知的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