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居加日常」之〈初來乍到〉

「居加日常」之〈初來乍到〉

圖片來源

自註:「居加日常」系列文章旨在向有意遷加的港人介紹作者返加後的見聞與際遇,從而折射加拿大的日常生活,內容只反映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香港今已再現移民潮,相信毋庸諱言。據聞坊間便有不少移民顧問向有意離開的港人提供專業意見,助人探討「應否移民?」、「該借助哪國的甚麼『吸納人才計劃』或『救生艇』政策申請移民?」、「何時移民?」等在啟行前必須解答的問題。對此,我是外行人,自然不容置喙。然而,我既是離開加拿大十多年後再度旋歸的旅港華僑,返加後仍需重新適應,情況恰與新來此地的港人相若,遂應《獨立媒體》編輯先生之邀,略述返加初期的生活點滴。

我們既活在新冠肺炎肆虐後的「新常態」之下,容我先談一談對加國各級政府以及一般民眾應付世紀瘟疫的整體認識。首先,加國政府主要分成聯邦、省(區)以及市(鎮)三級,而公共衞生雖由聯邦政府統籌董理,公營醫療體系的日常運作,則由各省(區)政府主力營辦,而各省(區)的抗疫策略與應對措施雖大同小異,卻不盡相同。

我是在西岸卑詩省的大城市溫哥華落地的,在配合完成了聯邦政府對入境人士的檢疫與篩查要求之後,即以申請納入本省「醫療保險計劃」(Medical Services Plan,簡稱「MSP」)為先務,同時申請「Personal Health Number」(個人衞生號碼,簡稱「PHN」)。納為 MSP 受保人,是所有以卑詩省為常住地(包括以各種簽證長期逗留本省)的人士可享有的基本福利,一般在入境本省兩至三個月之後生效。省政府將向申請人提供印有 PHN 的「BC Services Card」(卑詩省醫療服務卡),在醫保生效後,可預約家庭醫生求診,毋須另繳診金(惟部分家庭醫生會因應營運需要,就醫保以外所提供的服務收取行政費,例如開發病假單等)。

家庭醫生為病患人士求醫的第一門戶,醫生將因應患者需要考慮將個案轉介予專科醫生跟進。港人習慣於公私營並行的醫療制度,惟加拿大並無私營醫療體系,僅以公營為主,專科治療的輪候時間雖視乎病情輕重而定,惟一般較長,動輒以年月計。建議港人抵達後,即在等候醫保生效期間,先著力瞭解本地的家庭醫生網絡,物色可照顧自己健康狀況的可靠家庭醫生。即使在市區,既可靠又願意接收新症的家庭醫生並不多見,而且可遇不可求。

此外,加拿大「醫/藥分家」,醫生只開藥單,不配藥,藥物需到藥房自行購買。供人長期服用的藥物,醫生或視乎患者病情穩定與否預先開藥單,我們毋須逐次求診,逕自前往藥房補給即可。若對新開藥物存疑,除了向醫生求教以外,亦可在藥房向藥劑師垂詢,以獲專業醫藥意見。

港人若已接種獲加拿大政府認可的新冠肺炎疫苗,可在領取卑詩省的 PHN 以後,在省政府的相關官網註冊,並上載疫苗紀錄,以獲取卑詩省疫苗卡(BC Vaccine Card),同時登記成為需接種疫苗的居民。目前(二○二一年十二月底)政策要求,凡到訪設有招待服務的餐廳(快餐店除外)必須出示疫苗卡以及身分證明文件,而餐廳負責人須掃卡上 QR 二維碼,並核對持卡人身分。新來此地人士在獲取本地疫苗卡之前,仍可出示外地疫苗紀錄代之。至於登記成為需接種疫苗的居民之後,將自動納入新冠疫苗接種計劃之內,我在本省推出補種第三針行動之後,即獲通知,並已排期於月內補種疫苗。

至於加國民眾的抗疫意欲,平情而論,實與香港市民不同,此間異同或有文化差異在。單憑主觀論之,香港市民於佩戴口罩一事上較為自律,加國民眾在戶外基本上不好戴口罩,在公眾地方的室內場地則大多遵從政府指引。港人遷加前,可考慮多置備獲美國材料和試驗協會(ASTM)認可為第三級(Level 3)類別的外科口罩,因本地隨處可見的僅為不入流的「三層」(3-ply)單用口罩,甚至只是布口罩,自不能與外科口罩同日而語。

儘管如此,我們亦不可以為加國民眾全無抗疫意識。他們較之港人更著重個人衞生,同一商場內可以各家商店挨門逐戶設置酒精搓手液,裏頭更有嚴格執行店規的店員,要求顧客即場洗手始肯放行。注意手部滋潤的港人,或可考慮多置備潤膚霜以為應對。

總而言之,若有意成為常住卑詩省的居民,申請成為 MSP 受保人至關重要,港人遷加落地之後,不得不率先鄭重為之。其次且需「入鄉隨俗」,適應本地公共衞生文化。是為「居加日常」首篇文章。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