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波利
就我所見,版畫一直是香港平面藝術創作的中流砥柱,不論是專業藝術家或是業餘的創作者,參與的人數遠比想像的高。這是非常有趣的現象,先不談論藝術範疇,對藝術家來講,版畫製作的「成本」顯然比起素描寫生及畫油畫等為高,例如大型的滾軸器具或是銅製的版材等等;這可能是一個重要原因,令版畫藝術家之間有更強的聯繫,共用工作室進行創作。
近年在香港時有出現大型版畫聯展,比較大型的便是 2020 年由康文署和香港版畫工作室聯合舉辦的《20/20 香港版畫圖像藝術展》。該展在香港版畫史回顧方面,起了一個標誌性的作用。當我們再次思考或尋找香港當代版畫的創作與走向時,我認為漢雅軒正在舉辦的《Nothin’ Like The Taste of Print》值得探討。
物料性、工藝、本源探究
與眾多藝術媒介相同,我認為當代之中有一個脈絡的藝術家會傾向重新發問這個媒介的本質是什麼,用最原初的方法一筆一劃地重新做這件事,然後「再發明」這一個媒介。
陳安之 – Fantasy from the TV screen
「可複製性」是版畫教科書式的定義之一,而陳安之的作品顯然是違反這個定 律:在絲網上直接繪畫,創作出極具即興性的畫面。目睹整個創作過程,可以說和壓克力顏料或油畫創作既相同又不同,陳安之的繪畫必須憑藉着自己對畫面以及物料的熟悉性,將所有筆觸以倒敍的方式放上畫面,同時由於顏料快 乾的特性,整個巨幅作品亦只能於一兩小時來完成。
對於觀者而言隨性的筆觸在畫面上,卻沒有一點凹凸的顏料感,實在是有趣的經驗,引發了必須借用這種技法的必然性,描述着版畫的獨特和無可取代。
對於什麼是版畫的詰問不一定是經過創新的手法去思考,重拾一些古舊的技法何嘗又不是一種藝術的現象學實踐?美柔汀(Mezzotint)是一種16至18世紀英法極為盛行的肖像畫印刷方式,但展中的藝術家用以表達的進路亦各有不同。
劉杭霖 – The alluring daffodil. The destined idolatry
劉杭霖利用技法中的古典感覺重新探討神話傳說的靜物作品,張梓祈就利用美柔汀大幅度的光暗對比與過渡色彩,描寫隱藏着濃郁情緒的風景,余沅榆作品中提取著美柔汀含蓄的黑化為猶如燭光畫的神秘氣氛。
顯然他們都不在受制於技法傳統上對於肖像畫的引用,而是回歸本源重新思考美柔汀中的長處,並在作品中加以利用、探索、甚至再發明;混合使用其他版畫甚至非版畫的方法讓他們所想表達的被看見。
媒介與跨媒介
跨媒介自然是當代藝術一個常見的手法,這也造就到藝術給予人一種不受束縛的感覺。版畫這種看似傳統的手法其實在現代繪畫的時期也曾被視為一種新媒體創作的形式,而前人亦曾經創造過許多有趣的跨媒體實驗,比較經典的有利用打印機或影印機的版畫作品。
對於跨媒介,我認為版畫本身有其天然的優勢,就是版畫領域之中所接觸到的物料或用具眾多;物質性一點的有金石木塊或是機器,科技一點的有印藝、設計排版等,本身便需要廣泛的技術背景去完成一件作品。
著名紋身師李寧的創作可以說便是這種「天然地」跨媒介的一個例子,在一些訪談中他亦承認紋身的創作思路對他版畫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把方法搬過去;比較注目的通常是一些大型的黑白漫畫作品內裏,包含大量具有類紋身風格而隱含着故事性的篇幅內容。線條是他創作的利器,因而他喜用麻膠板材,在不過數十厘米的尺寸之中,引用了極大量的線條表達甚至陰影細處也用了極細的線勾劃。
另外一個跨媒介的例子當然是攝影和版畫,早在19世紀雖然攝影解決了畫面求真的困難但並未解決媒介傳播難度,大量的攝影版畫被應用在報章上;更別提銀版相機沖曬時與版畫幾近近親的相似性。例如林樂新的《So Close, So Far》系列,便以木刻技術重新詮釋一張照片,可以說是以最長的成像技術對比最快的成像技術,取材以家庭舊照為主,一點點的坑紋亦回應着照片中像是雜訊的效果,重現著回憶甚至會無從回憶的朦朧。
第三個想提起的跨媒體實踐便是動畫。動畫不一定只是用來在陳述的客體,在創作過程中也可以是提引的題材或是一同展出的對照物。
陳卓甄 – The Jelly World – Candle
在《20/20》同樣展出過的陳卓甄《Jelly World》便同步展示着剛剛提到的兩種可能性,透過差異訴說着兩個媒介之中啫喱世界的共同性;馮捲雪和李寧則在透過共同展示擴展着版畫之中虛擬世界的景象和視界。
二次本土性
我這裏提到的並非文化研究上的本土化,而是在藝術史觀點上香港藝術傳承到這一代的特點。在開埠至今的數十年時間,香港藝術經歷到內地的傳承加上留洋派的混合之下,本土地培育了第一批的藝術人才與藝術家,以及一系列的本地藝術學院。簡單經濟學上看,這當然令到藝術的傳授與人才的培育更加容易,並如雨後春筍地快速發展。加上近年國際畫廊的湧入以及政府的大力推動,可以說香港人在香港的根上有第二批的收成。
他們的作品中總有一種對於香港這個地方的純粹關注,當然表現的方法有所不同,有時是對一些景物的平抑白描,有時是對一些被忽略的景物,極細處的深入描寫,有時是對這個環境空間被忽略的重新關注。好像一雙雪亮的眼睛重新去看這個世界一樣,某部份說也算負了海德格談到「藝術在科學觀點以外重新審視世界」的責任吧。
劉家俊 – Into the Hard-Boiled Wonderland
劉家俊的作品都聚焦在城市的風景,幽暗的前景後面往往伴隨着植物和城市的天際線,光是這樣的構圖已經訴說着必有共鳴的城市規劃邏輯。相對傳統的木刻技藝加上精細地對植物明暗與光的描述,談論着香港的黑夜,我像是在晚上散步,寄着街燈,向遠處望去的風景一樣。
黃皓珵 – Inside/ Outside – Flowers and barriers
黃皓珵則像是平淡哼唱著為這個城市創作的新童謠,沒有太多廢話而佈置的景物背後藏着可供詮釋的故事線,同時曖昧的着墨色調更讓人在手繪之間摸不着頭腦。藝術家在畫面與標題之間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間,讓人駐足半晌。
結語
《Nothin’ Like The Taste of Print》裡 21 位參展藝術家的「目光引用」,似乎回答 了版畫是否屬於二級媒介的辯論議題;當然對很多版畫愛好者、創作者而言,這當然是一個假命題。但某程度上部份社會人士有這樣的刻板印象,也追究於與有一些主流知名藝術家借用「可複製性」進行大量的版畫創作以牟利有關。
在當代藝術的語境裡,版畫的獨特性顯然不限於以上三點的討論,版畫創作仍然存在更多的可能性,有大量的藝術家仍樂此不疲地進行探索。如果你也同樣思考當代版畫的未來或是單純喜愛版畫藝術家的作品,你也會對這個展覽感興趣。
(圖片由漢雅軒提供)
Nothin’ Like The Taste of Print
展期:2022年6月18日至8月13日
地點:漢雅軒
藝術家:
An Gee CHAN 陳安之 / Glo CHAN 陳卓甄 / CHAN Yi Ting 陳伊婷
CHEUNG Tsz Ki 張梓祈 / Kylie CHUNG 鍾家愉 / Marion DECROOCQ
Michelle FUNG 馮捲雪 / Nicolas HO 何尚恩 / LAM Lok San 林樂新
Justin LARKIN 樂仕賢 / LAU Hong Lam 劉杭霖 / Jay LAU 劉家俊
Chivas LEUNG 梁慧欣 / LI Ning 李寧 / Erika SHIBA 柴絵理香
Aki SUNG Oi Yau 宋皚柔 / David Jasper WONG 王大為 / Jeannie WONG 黃皓珵
Vincent WONG 黃俊峰 / Glary WU 胡愷昕 / YUE Yuen Yu 余沅榆
想有更多更快藝術資訊,留意:
IG: hkmetropolisgallery
FB: https//fb.me/hkmetropolisgallery
MeWe: mewe.com/i/boliart|MeWe小城藝術館社群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