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談到瑜珈,浮現腦海的或許是複雜的身體動作;談到頌缽,聯想到的可能是身心療癒。舞台設計師兼頌缽藝術家曾文通,嘗試破解這些固有觀念,研習印度哲學《瑜珈經》,將瑜珈修煉的八個層次在舞台上一一鋪陳,推出個人創作的第五個靜觀劇場《八步瑜珈》。演出將於6月10至11日,在葵青戲院演藝廳演出。
《八步瑜珈》的創作介紹中指,劇場揉合了頌缽、瑜珈、音樂和舞蹈,拆解身心修煉的不同階段,由具體到抽象,讓觀眾參與到「靜觀」之中——平靜下來,觀看舞台,觀察自己。曾文通認為,瑜珈並不是單純完成肢體動作,其背後的哲學基礎能幫助練習者放下執著。他亦希望強調頌缽作為樂器的功能,使之成為大眾的共同語言。
由舞台設計轉向頌缽表演 推出多個靜觀劇場
1997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服裝設計專業的曾文通,是一名資深的舞台設計師。他自十多年前開始接觸頌缽,至今已演奏頌缽逾十年。他曾遊歷秘魯、印度、尼泊爾等地,其音樂創作受各地經驗的影響。頌缽聲亦和他幼年的回憶有一定重疊,當時他的父親是中藥材店鋪的掌櫃,需要為客人舂碎藥材,木棒敲擊銅器的「咚咚」聲日日不絕於耳。
《八步瑜珈》是曾文通繼《心寂無聲》、《觀自在》、《入靜山林》和《黑天幻日》後創作的第五部靜觀劇場作品。不同於敘事類劇場、音樂、舞蹈製作,他認為靜觀劇場的舞台設計更為抽象一些。他以去年完成的另一製作《辯護人》為例,指其需要承載故事的具體空間,包括監獄、學校、家等。儘管舞台設計的具體程度不同,他仍相信靜觀劇場亦有其內在的脈絡。
對於「靜觀」二字,曾文通也有自己的解讀。他指出,靜觀最常被譯作「mindfulness」,而自己並非全取這層意思。他將靜觀拆分為「靜」和「觀」——透過劇場慢下來、平靜下來,並在這個狀態中觀看舞台、觀察自己。他形容這類創作是將劇場「畀返觀眾」,讓他們在這個結構中閱讀空間。
揉合各種表演媒介 演出者均為修行的同路人
一個充滿禪意和詩性的製作,需要怎樣的表演者?曾文通指團隊成員皆是「同路人」,都在生命的旅程裡「修煉緊」。不論是瑜珈、武術、音樂或舞蹈,表演者用各自擅長的媒介協助他們修煉。導演稱他們的每個動作都在修行,並將這種狀態帶給觀眾,令觀眾都可以「修」。
麥琬兒是參加演出的一名舞者,在之前的靜觀劇場《黑天幻日》中與導演已有合作。她指,其他舞蹈表演牽涉的動作和情緒更豐富,有時需要使用肢體呈現特定的情境;相反,靜修劇場的自由度高,自己在參與製作時不斷內觀,在演出裡禪修。
作為頌缽藝術家,曾文通的個人作品大量使用了這個銅製器皿。他表示,現今有八成人將頌缽視作「療癒」工具,剩下的人用以Meditation(靜心),只有極少人將其運用在音樂上。他認為大眾賦予頌缽太多符號和投射,或與宗教掛勾,或和治療相連。為了試圖破除這類誤解,曾文通將頌缽當作樂器置於舞台,讓音色各異的頌缽聲成為人類的共同語言。
演出分為八個章節 對應瑜珈修煉不同層次
《八步瑜珈》的脈絡取材於2500年前的印度文本《瑜珈經》,這本瑜珈哲學將修習瑜珈分為八個層次,亦構成了是次演出的八個章節。曾文通介紹,這八個段落循序漸進,由具體到抽象。首要的練習是「持戒」,即如何對待外在世界,杜絕某些行為。其次,「精進」強調內在要保持潔淨,守住某些價值。導演解釋,起初兩個階段相當於十個戒律,修正我們的行為。
第三階段是「體位」,導演指,傳統瑜珈視身體動作為認識自己的方法,「知道自己可以去到邊」;而如今不少瑜珈課程的動作複雜高深,常常會導致練習者放棄,或是勉強完成,必然無法舒適。下一個層次「調息」,則轉向了個體的「氣」,引導練習者用呼吸調節內在。進一步內攝的第五階段是「制感」,雖是制止感官的慾望,卻並非要斷絕食衣住行,而是放下對外在世界的執著。
再進一步是「專注」,以注視火焰為喻,曾文通指注視本身並非專注,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當各種雜念冒現是,有能力將思緒轉回火焰,此為真正的專注。「禪那」是修行的第七階段,曾文通繼續以火焰解釋,形容這種狀態是注視火焰的人與火焰「合一」——「你就係火焰,火焰就係你」。最艱深的第八階段「三摩地」,導演將雙手交握,倏爾放鬆,形容在這個階段,人與火焰「合一」之後,一起消失。
抽象的哲學思考或許難以透過一場表演抽絲剝繭地呈現,團隊還設計了「演前八步」工作坊和講座,邀請不同導師就這八個階段進行講解,並指導練習。曾文通認為,劇場中的觀眾不僅僅是觀看者,更是參與者,在80分鐘的演出中,每個個體都與《瑜珈經》的脈絡不斷溝通,嘗試內觀。
「現在就是瑜珈」:每一個當下都可以合一
對於不少壓抑的都市人而言,Meditation是讓自己靜心的途徑之一。麥琬兒認為,Meditation的範疇不斷擴大,有人透過散步,有人透過與人對話,有人透過咀嚼食物的過程,不盡相同。過往的演出是她觀察自己的窗口,她發現,自己的「靜」反而可以在快速的旋轉和舞動中找到。
曾文通表示,大眾總是將視線集中在肢體動作上,這未必是壞事,但不應拋棄瑜珈背後的千年哲學基礎,否則會執著於「我要做到幾好,我要做到呢個動作」。
《瑜珈經》的精髓可以濃縮為一句「現在就是瑜珈」。與瑜珈的「合一」概念一起解讀,曾文通認為,「每一個當下都可以合一」,簡單而言就是「融入環境、多些敏銳度」。譬如,在大自然裡放下手機,感受微風和水流,已是某種程度的「合一」。他認為這個概念還可以解釋為「溝通」,同宇宙、環境、人,甚至一片葉子的溝通,如若「合一」,即是「現在」。
演出:《八步瑜珈》
時間:10/6/2023(六)8pm;11/6/2023(日)3pm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記者:王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