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影評真的需要很多時間,我怕完成時電影已經上映,所以先出一篇筆記,提醒大家必須要在《爸爸》上映星期四就要入場,影響排片,電影非常高質,希望第一星期就可以有一千萬票房,埋單至少過三千萬;不要只等億萬票房電影才看,很多好的作品是需要細嚐。我可以肯定《爸爸》將會有超過十個金像獎提名,絕對絕對要入戲院睇,你會感到你的呼吸不一樣,並且可以在絕望中看到希望。
1)「荃灣享和街弒母殺妹案」發生在2010年,真實事件的少年在荃灣讀書。當時正值暑假,同校同學正參與《陰質教育:三三四窒息版》的演出。事件在我們當中的距離因而變得更近,震撼程度也非常高。劇團的社工朋友負責照顧同學。
2)學校原本安排了七月二十四日下午場觀賞《陰質教育》,由於正值暑假,學校本來就是難以安排危機管理與及給其他同學進行心理支援。帶隊老師決定維持出席觀賞舞台劇,因為是可以保持與同學接觸,並了解他們的需要。據聞少年本來也是觀眾之一。
3)與學校商討怎樣支援,學校邀請劇團在開學後進行《陰質教育》唯一一次進校演出,名為《陰質教育:非常乾淨版》。當時有討論過是否為同學安排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演出,讓同學可以有空間分享情緒,但有擔心情緒一發不可收拾,所以選用了《陰質教育》,讓我們進行入校園,讓有需要的師生與我們保持接觸及聯繫。
4)應用劇場在大型事件上,客觀地需要很多人手才能全面支援;雖然效用很高,也可以輔助老師、社工;除非可以專心去做,否則當進行更埋身的工作時,難以推進。應用劇場也因而比較多是在做預防工作而不是治療工作。預防勝於治療,治療真的需要更多空間、時間及資源。
5)我初步接觸翁子光導演就是在一個教育劇場進行預防工作。當時是2002-2003年,天水圍被定義為悲情城市,劇團的教育劇場工作就是通過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聆聽不同少年的故事,又用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探索不同的生活主題,讓天水圍的不同生命共同體連結在一起。翁導當時在社工推介下,為相關項目拍攝紀錄片。
6)翁導由於長期用影像服務社區,真的用作品說話;他在眾多香港導演當中是最有社會意識的,一直以來也貫徹始終,關心低下階層的草根生活。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到很多香港小人物,他們各自因為不同的社會壓力,踏上不一樣的路。在社會結構性問題難以解決的環境下,香港將會有更多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出現,但每每去到極端事件出現,我們也只不過成為事件的花生友;而翁導通過一齣又一齣的社會意識作品,告訴我們何謂真相,何謂真愛!
7)電影與其他藝術媒體一樣,可以有不同的功能。翁導的作品探討的社會面向也越來越豐富,有批判,有呈現真實,有探討問題,《爸爸》則進一步展現人文關懷,通過一個絕望者在TO BE OR NOT TO BE之下,選擇面對突如其來的劇變,並一步又一步的讓自己學習做一個爸爸,真正的陪伴兒子成長。
8)翁導是少數敢言的導演,所以會有不少親家。已經見到有人刻意在THREADS帶風向,只給電影1分;客觀上,《爸爸》的完成度極高,也可能是香港首次不是通過奇案加以戲劇創作重現兇案過程,而是通過劉青雲面對難以相信,沒有心理準備的家散人亡事件,見証一位爸爸的成長,我可以大膽預測《爸爸》將會有超過十個金像獎提名。
9)翻查資料,翁導是親自與少年爸爸接觸超過十年,並獲得同意拍攝成電影。所以如果大家見到任何帶風向說拍攝《爸爸》是不負責任,甚至對少年爸爸帶來傷害,請大家也要為此協助澄清。
10)不要覺得事件過去了就不要再提,有些事根本未許忘記,也難以忘懷。 《爸爸》的出現正好是治療絕望的心境。學藍亦邦話齊:深呼吸,當報仇;《爸爸》會有很多讓大家重新呼吸的處理,至於是報仇,還是成長,這就是大家的選擇,但至少找回呼吸,讓我們可以屏息以待,然後回生活。
《爸爸》十二月五日上映,即日去戲院呀。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