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西貢海藝術節開幕 跨越四島聚合文化

西貢海藝術節開幕  跨越四島聚合文化

在展期完畢時,Juhyung Lee將邀請觀眾一起走進空間相遇或跳舞,最後把繩索扯掉。

(獨媒報導)秋風起了,正是適合郊遊遠足的好時候。如果你剛好走進西貢,或會在山林樹蔭間或石灘上,意外發現一些精緻的裝置和壁畫,呼應著自然的韻律,與天海景色相映成趣。

第三屆西貢海藝術節以「再島嶼」為主題,本周三(13日)開幕。27件全新及保留的藝術作品散佈鹽田梓、橋咀洲、滘西洲、糧船灣及西貢市,當中包括細訴島嶼民族故事的裝置,也有被風拂過就會發出聲音的藝術品。西貢海藝術節亦會舉辦400個導賞團、逾90個活動及工作坊,包括木舟、調酒、搖櫓、織魚網、民族樂器等體驗,費用全免,歡迎市民一同慶祝獨特的海島文化。

無標題

作品與自然環境共舞 海邊閃爍動人

來到西貢市海傍,這裡是通往四方八面的碼頭,人流如鯽。羅曉騰 (Ken Lo) 的新作《嗨!西貢》,以玻璃纖維做出其招牌擁抱雕塑,遠看似是四個胖嘟嘟的長身汽球,走近才知道原來就是一個Hi!字,充滿活潑和朝氣的感覺。加上藍色鍍漆,與西貢天海的風景映照,可以說是西貢藝術節的起點地標。

為甚麼一隻眼睛張開,一隻合上呢?本身在西貢住了超過30年的羅曉騰說,他自小有一隻眼睛弱視,但生命正是充滿可能,希望大家擁抱各樣不同的時刻。
為甚麼一隻眼睛張開,一隻合上呢?在西貢居住超過30年的羅曉騰說,他自小有一隻眼睛弱視,但生命正是充滿可能,希望大家擁抱各樣不同的時刻。

上船出海,乘風飄揚,不消一小時便到達糧船灣。在碼頭上遇見兩條「幻鏡千眼魚」,一直守護你航行,到底是何方神聖?原來走進旁邊的天后廟,便會發現天后身旁有「千里眼」、「順風耳」坐陣,代表天后隨時能看見或聽到海上的呼救。傳說指,他們後來化身成魚,繼續保護出海的村民。

雕塑家張哲及其工作室哲間把這麼動人的故事轉化,創作成兩條《幻鏡千眼魚》。魚身由多個凸透鏡組成,像水晶球般閃爍;至於圓大的魚眼,原來是家用的不銹鋼碟,非常趣怪。圍繞作品走走,更可以看到魚身中通的部分,都是以鐵衣架構成,骨格精奇。

如幸運遇上躉船泊岸,還可以相機捕捉「釣魚」的神奇畫面。
如幸運遇上躉船泊岸,還可以相機捕捉「釣魚」的神奇畫面。

天后廟旁邊便是何博欣的壁畫,以細膩筆觸描畫天后娘娘的神話。另外還有兩幅位於北丫及沙橋,構成《糧船山海經》。 何博欣說,創作一幅壁畫約需時幾天,她曾不小心在糧船灣遺留了銀包,但因為島上居民極少,一星期後也沒人偷走,銀包倒有點發霉。
天后廟旁邊便是何博欣的壁畫,以細膩筆觸描畫天后娘娘的神話。另外還有兩幅位於北丫及沙橋,構成《糧船山海經》。何博欣說,創作一幅壁畫約需時幾天,她曾不小心在糧船灣遺留了銀包,但因為島上居民極少,一星期後也沒人偷走,銀包倒有點發霉。

你認識最長的招牌有幾多個字?這個位於糧船灣的廣源記,就有二十二個:「廣和源油糖米布疋雜貨油柴白塩薯莨罟線山貨發客」,把繁多的貨品種類通通寫上招牌,至少超過100年歷史。當時,糧船灣作為香港與中國船隻的補給地,廣源記生意盛極一時,招待過不少船客。

馮偉強和徐啓軒合作把廣和源招牌復修,專注於保留字型、顏色和比例,並將字型轉換為立體,使其造型更突出。在廣源和旁邊,沿路掛上許多展現東丫村文化的五彩旗幟,亦是出自徐啓軒設計。他利用鰲魚和麒麟,代表自然力量及吉祥。
馮偉強和徐啓軒合作把廣和源招牌復修,專注於保留字型、顏色和比例,並將字型轉換為立體,使其造型更突出。在廣源和旁邊,沿路掛上許多展現東丫村文化的五彩旗幟,亦是出自徐啓軒設計。他利用鰲魚和麒麟,代表自然力量及吉祥。

往前走約兩分鐘,就會看見石灘上一座比較抽象的弧形雕塑《龍韻風舞》,其龍尾形態正好呼應了糧船灣在乾隆時期的舊名「龍船灣」,象徵這特別的島嶼歷史。龍鱗更是由環保回收塑膠製成,其藍藍綠綠的顏色正是來自Bonaqua與屈臣氏水樽蓋的標誌樣式;風一吹過,逾百塊龍鱗即隨風擺動,整個裝置就像一座巨型樂器般發出聲音,展現生氣。

它亦可以換身一變成為舞台,為居民和遊客提供欣賞表演藝術的場所。今年12月,Diverse City Studio Limited將上演獨腳戲《金漆的鳥籠》,探討家庭、愛情與女性身份的掙扎。

《龍韻風舞》由建築師屠詩琪及蕭胤祺所作。他們亦有邀請當地居民在龍鱗上畫畫,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
《龍韻風舞》由建築師屠詩琪及蕭胤祺所作。他們亦有邀請當地居民在龍鱗上畫畫,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

撿拾島民回憶 重聚成文化

以前島民生活如何?滘西灣的村民說,他們已沒有人搖櫓出海,以前會利用薯茛汁液,染上麻質的魚網使它防水,現已不需要。這些早已散落四周的生活智慧與回憶,被藝術家捧在掌心觀察,繼而創作出跟島嶼文化相關的作品,與遠古村落共鳴。

推開門,走進昏暗的沉浸性空間,以雙手撥開一重重藍色布幕,仿如自己也置身海洋裡暢泳。頭上有許多閃閃生輝的魷魚,耳邊是村民豐有情感地訴說以前如何「chok墨魚」的口述紀錄。由滘西洲原居民何卓熹和設計師謝子昕創作的《尾魷洄游》,啟發自傳統滘西洲人的習慣——他們會將枯露兜樹放到大海,以吸引大尾魷視之巢穴而聚居。每年繁殖季節,漁民便重返露兜樹的位置捕獲,互相分享收穫。

藝術家也歡迎市民參與作品,製作屬於自己的大尾魷,留下對「聚」的想法和感受。
藝術家也歡迎市民參與作品,製作屬於自己的大尾魷,留下對「聚」的想法和感受。

由共融組織Beyond Vision International設計的《村。敘》,透過前期收集及整理滘西洲內外的故事元素,再製成觸感互動裝置展出,歡迎視障朋友參與。
由共融組織Beyond Vision International設計的《村。敘》,透過前期收集及整理滘西洲內外的故事元素,再製成觸感互動裝置展出,歡迎視障朋友參與。

來到鹽田梓一片向海延伸得稍長的硬地,原來這裡就是舊碼頭,是村民踏上遠征路途的起點,也是歸來島家的第一個接觸點。《流 穿越》由竹棚搭起半拱的門,講述離開和歸來,也是思念牽掛和日夜盼望的故事。

於英國出生的鹽田梓第九代村民陳振星,說以前多是女性耕田和在家幹活,男性出海,碼頭給他的印象便是一份等待的感覺,不知道對方何時回來。

《流 穿越》由陳振星和Tristan BRAUD、bLYHn (劉栩宏)、陳凱霖創作,於11月17日設有表演環節,並應用擴增實境藝術(AR)。市民毋須報名即可參加。
《流 穿越》由陳振星和Tristan BRAUD、bLYHn (劉栩宏)、陳凱霖創作,於11月17日設有表演環節,並應用擴增實境藝術(AR)。市民毋須報名即可參加。

一天繁忙工作過去了,最舒服的時刻莫過於一家人圍繞飯桌,共享晚餐。《晤梓一餐飯》由一持工作室設計,以馬賽克拼出不同經典客家菜式,當中包括雞泡魚、馬蹄蟹和鹽田梓神父常常請小孩吃的「玻璃糖」。從高空望來,各張桌子剛好湊成「家」的甲骨文。

對鹽田梓的客家村民來說,家人聚首一同吃飯是簡單而滿足的事。
對鹽田梓的客家村民來說,家人聚首一同吃飯是簡單而滿足的事。

至於由韓籍藝術家Juhyung Lee創作的《不是這裡,是在這裡》 (It’s not here, it’s over here),位於橋咀洲,以繩索劃出空間,講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

在展期完畢時,Juhyung Lee將邀請觀眾一起走進空間相遇或跳舞,最後把繩索扯掉。

第三屆西貢海藝術節由旅遊事務署主辦,一口設計工作室策展,並得到香港地質公園支持,將於2024年11月13日至2025年1月12日期間舉行。

無標題

記者:馮曉彤
攝影:Iris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