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程展緯、張薇分享歐洲交流見聞 反思香港:毋需等待制度變好

程展緯、張薇分享歐洲交流見聞  反思香港:毋需等待制度變好

(獨媒報導)藝術家夫婦程展緯和張薇今年參與了藝術家駐場計劃,到了瑞典、瑞士和英國近四個月,近日回港。他們周六(12月16日)舉行了分享會,講述在外地的見聞和創作。他們分享曾遇到一個瑞典人,因為看到花槽多雜草,號召鄰里一同裝飾,後來該處成了居民相聚的地方,更引來政客關注。程展緯說香港一直憧憬外國制度,但當地人「唔會慣性被套入制度,係自己走一啲方法出嚟」,令他發現不用等待制度變好,大家都可用個人身分互助。

二人在今年8月參加了兩個藝術家駐場計劃,獲藝發局贊助,一家人到瑞士巴塞爾、瑞典斯德哥爾摩創作和生活,並短暫停留英國倫敦,他們下個月也參加了泰國團體的交流計劃。他們在周六在書店「艺鵠」舉行了分享會「從雜筆LUNG的交流觀察想香港」。

DSC_5969

用作品說「再見」

暫別香港,他們帶了一些與「再見」相關的創作到異地。包括去年舉辦的「記一野草名字,準備一個再見」計劃,當時兩夫婦帶領參加者為想念的人挑選一種野草。程展緯指當時社會瀰漫著告別氣氛,選擇野草題材是因為「野草唔見咗之後會再出現」,今次離港,讓他們想到延續這個計劃。他們選擇到維園女皇像圍欄外挑選五款野草,倒模帶去巴塞爾。女皇像曾被行為藝術家潘星磊在回歸前破壞,因而被圍封,程展緯覺得那範圍彷彿沒有回歸,具有文化象徵意義。

五種野草(程展緯提供)
五種野草(程展緯提供)

為了不讓草地成為「粗疏的概念」,張薇指認出野草的名字很重要。她說草地由很多個體組成,也代表每一個人,如果不認識,它們就是「面目模糊的一群」。她認為植物捕捉了香港的感覺,能夠與瑞士人打開話題。最後他們在當地展出野草倒模,邀請當地人為植物賦予意義地填色,一個個石膏模有如皇后像被框起,放置在三個城市,希望令人認識香港。

程展緯提供
(程展緯提供)

2000年,張薇和程展緯的第一個藝術創作是在紐約教400人用廣東話說「我愛你」,程展緯說今次在巴塞爾開展了「chapter 2」,教人說廣東話的「再見」。他發現與「講bye-bye」不同,現在人們說再見是「期望真係可以再見」,碰巧巴塞爾是德語區,他們說再見也有再次相見的意思。

程展緯繼續用創作說離散,他在巴塞爾將白紙鋪在地上,「望著地球」畫了一個圓形,將地面的紋理拓印到紙上,寫下「Here is not There 依度唔係嗰度」,意念來自鮮浪潮電影《呼~》中關於移民的一句對白:「嗰度一定好,但依度唔係嗰度」。他集合找到的球體放在這個素描「星球」旁邊——「大家都係圓形,但係唔同」。

程展緯提供
程展緯提供

在異地繼續頑皮

程展緯又分享了一些逗人發笑的藝術創作,他由2006年開始教人製作曱甴手工,希望為香港帶入一種民間工藝,今次他們將工作坊帶到北歐,卻發現兩個城市沒有曱甴,因此當地人根本不害怕,程展緯笑言是個衝擊。巧合的是,他們同期的瑞士駐場藝術家原來2019年曾來香港,知道有人叫反修例運動示威者做「曱甴」,於是開始養曱甴,令他們發覺香港的運動對外國也有影響。

程展緯說自己「慷慨又頑皮」,將曱甴手工放在博物館、宜家傢俬等很多地方。調皮的想法豈止一兩個,他請瑞士人食香港的瑞士糖假貨、叫觀展的人脫下單邊鞋子……又繼續帶著在芬蘭隔離酒店中「唔小心拎咗返嚟」的床單旅行,用相機長時間曝光,晃動床單,拍下「黑夜白雲」。

程展緯提供
手工曱甴製作坊(程展緯提供)

從展覽、生活反思香港

近日很多人討論香港博物館定位,兩夫婦在外地參觀博物館也想起了香港。斯德哥爾摩警察博物館展出妓女的照片,原來以前妓女每年要交照片給警察登記,她們會到影樓拍攝。程展緯就想起香港以前申請公屋要影家庭照,大部分家庭沒有相機,同樣會到影樓拍攝,「好靚,突然好似豪宅咁」。他認為那個展覽很具啟發性,令他想到香港缺乏儲存歷史檔案的意識。

妓女照片(程展緯提供)
妓女照片(程展緯提供)

他又提到參觀斯德哥爾摩的市政廳,有皇宮式奢華設計,想起「beauty來自guilty」,漂亮建築背後一定掠奪了很多民脂民膏,時值市政廳百週年,那裏辦了個展覽,正正在說市政廳是如何建成,「唔係講設計師,係講工人」,記載建設工人名字,以及期間發生的多次罷工。程展緯想起看過建設中銀大廈工人的舊照,有如耍雜技般險象橫生,那時有朋友想了解當時有無工業意外,卻無法得知,反觀市政廳則記錄有一名工人死亡,令他覺得是「相對尊重人嘅參與角色。

程展緯身兼大圍站清潔工,近日本港更換了新垃圾桶,他在北歐亦常留意當地人如何棄置垃圾。他指在阿姆斯特丹回收膠樽有一元回贈,垃圾桶卻依然常見膠樽,因此外地有些垃圾桶旁會設有位置棄置膠樽。他指香港「90%街頭成功回收到嘅膠樽,其實嚟自執嗰啲(回收者)」,惟新垃圾桶上鎖,回收者要伸手入細洞困難,反映當局沒有直視現實。

垃圾桶旁的膠樽回收位(程展緯提供)
垃圾桶旁的膠樽回收位(程展緯提供)

不安於制度的人

到了尾聲,二人分享在旅途中遇上的一個瑞典人Peter,他住在小社區,發現花槽很多雜草,於是聯繫了鄰里一起裝飾,慢慢凝聚多人參與,為花圃澆花,於是聖誕節有了聖誕樹,聖誕樹下有了禮物……那裏變成大家相聚的地方,更引來政客關注。Peter做了不少事情改善社區,更曾起訴由港鐵營運、上月提早退場的斯德哥爾摩通勤鐵路,原因是不滿鐵路班次混亂。

裝飾花槽(程展緯提供)
裝飾花槽(程展緯提供)

程展緯引述Peter說過「覺得政府唔知點處理佢,因為佢唔係一個議員,佢咩都唔係,佢就係一個citizen」。程展緯說香港一直憧憬外國制度,但當地人「唔會淨係等,唔會慣性被套入制度,係自己走一啲方法出嚟」,令他發現其實不用等待制度變好,大家都可以用個人身分互助。

二人準備了百多頁簡報,說著說著就超時了,程展緯最後笑說,在英國看望的朋友,在香港其實很多年都不會探望,回來後感覺人與人的見面很重要。「呢個時代仲有咩係啱嘅?如果你可以提供到一個空間,好似而家呢度咁,讓人安心地去接觸人,我覺得一定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