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俄烏戰爭自2月開始,至今超過半年。港人關注戰事,以不同方式支援當地人民,其中文藝平台流白之間在3月舉辦讀劇活動,為烏克蘭非政府組織募款,反響不俗。今月,流白之間響應國際劇評人及導演John Freedman的號召,再次策辦讀劇活動,請來七位導演翻譯、28名演員呈現12個文本,於十月下旬的兩個週末公演。演出將在獨立書店和社區文化發展中心舉行,門票所得款項扣除製作成本後,將再用於捐助烏克蘭當地支援組織。
監製黃家駒和Amy Sze認爲,俄烏關係涉及複雜的歷史脈絡,了解戰爭背景下的創作有助於香港觀眾理解世界、關心社會,直面異地的苦難或許可以給香港人帶來一些希望,重訪我們的社會現實並為過去的創傷「解結」。
響應國際烏克蘭讀劇計劃 90人試鏡願義演
兩個多月前,流白之間響應John Freedman號召的國際烏克蘭讀劇計劃(Worldwide Ukrainian Play Readings),開始籌劃烏克蘭讀劇節。俄烏關係的討論,半年前隨戰爭開始而走進大眾視野,但在導演鍾肇熙看來,香港對烏克蘭乃至東歐不甚了解。因歷史文化背景,他指港人普遍對西歐較熟悉,我們對地理位置更近的地方如此陌生,成了是次策劃的契機之一。
監製兼導演Amy亦認為,戰爭剛爆發時,香港社會上的聲音很兩極,很少有人會理解俄烏在歷史脈絡上的聯繫,以及因此產生的複雜結構。於是,她萌生了烏克蘭讀劇節的想法,希望大眾認識更多戰爭背後的細節。
既是募款,演員都是義務演出,流白之間仍收到熱烈反響。據團隊統計,近90人參加試鏡,其中有演員,更有老師、醫生、護士、工程師等業餘演員,最後選出28人演出。在Amy看來,這也是對烏克蘭編劇的鼓勵——「原來喺咁遠嘅地方都有人知道、有人做、有人和應」。
呈現異國戰火 重訪本地創傷 為社會「解結」
戰火遠在他國,但策劃團隊認為,除了抵達當地支援,更可以另一種形式影響香港。黃家駒坦言,面對現時的香港,大家都感到無力、無希望,但「個希望未必要建構喺自己身邊嘅嘢」;在他眼中,看到異地的戰火下仍然努力生活的人,或能給香港一些能量,以免在原地停留。
然而,黃亦明白,這個世代的香港人對戰爭認識不多,至多是近年來的「煙霧」和「巨響」。他指出創傷之所以發生,是因爲缺少梳理,而表達藝術治療恰恰嘗試重訪(revisit)創傷的現場。黃家駒淡然一笑,坦言在香港「重訪」社會創傷困難重重,一個遙距的事件,或許可以令觀眾「撻著」,形成「解結」的機會。
對於更普遍的大眾而言,黃家駒形容藝術是理解世界的途徑之一。他以烏東的親俄人士爲例,大眾或許認爲他們的立場匪夷所思,但烏東的歷史脈絡、民族構成、人口流動等問題錯綜複雜,不應該用非黑即白的視角去看待。藉讀劇的機會,黃冀望大眾不僅是「一個炸彈炸埋嚟,覺得好悲傷、好嬲」,而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思考。
鍾肇熙選擇的《戰爭、玩具手榴彈與我》談及了烏西人的「走難」,似乎可以呼應香港的移民浪潮。他認爲,不少議題都是近年大家所想,對香港人而言,並置此地和他方的困厄,可以「理解人哋多啲,又透過理解人哋嚟理解自己多啲」。
選取作品不拘歷史時期 以戰爭背景呈現個體
國際讀劇計劃的數據庫中,不少作品創作於戰事開始之後,但團隊認為應該呈現歷史的來龍去脈,於是建議導演選擇描繪不同時期的作品,亦不一定要直接展現戰爭,可以是戰爭背景下人民的生活面貌。最終選取的作品中,《熱尿裝甲車》聚焦俄烏戰爭前期,《紅燕子》關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俄芬戰爭,《牙》描述了香港青年如何理解經歷二戰的猶太人,《Flowering》則描寫了一棵在大戰爆發之前思考災難與流徙的植物。
鍾肇熙以《戰爭、玩具手榴彈與我》爲例,指在戰爭的框架下,個人和集體的張力被更多層次地呈現——故事描寫一對在烏軍服役的同志情侶,身處一個是敵視同志、會形容俄羅斯間諜為「死基佬」的環境,他們一方面要捍衛自己的國家,另一方面也想在自己的國家中安全地生活並表達自己的取向。劇中角色形容,這是「兩場唔同嘅戰爭」。
Amy選擇的《儲光》則是一個女性難民的獨白——當她千方百計逃離基輔,到達意大利,家園的戰亂成爲一個標籤如影隨形。她淡然地列舉女主角的心路歷程:遇到俄羅斯人,應該恨他嗎?收留她的人說,打仗不可以開心不可以笑,爲甚麽不呢?這些幽微的情緒透過獨白展現,也讓觀眾明白戰爭不是抽象而獨立的事件,而與生活的各部分緊緊扣連。
團隊亦在部份場次邀請烏克蘭民眾與香港觀眾對話。鍾肇熙指出,雖然觀眾理智上知道戰爭發生,但因爲劇場畢竟是藝術呈現,觀眾容易直觀地感受到這是一場「戲」或是一個「遠方」,而與真實的個體對談就可以「拉返現實生活」。
以演出凝聚香港人 收入捐當地創作人和記者
是次讀劇節募集的款項,將捐助給疏散支援熱綫Helping to Leave及戰地記者支援基金24.02 FUND;另有部份會用於支持當地編劇,在拉鋸的戰事中鼓勵他們的創作。在團隊看來,民間組織大多架構簡單、以義工爲主,或許有更大比例的資金實際用於受助對象,卻不似大型機構般總能收到大量捐助。此外Amy指不少在烏傳媒工作者面對的採訪環境惡劣,報導受限制之餘,人身安全亦受威脅,獨立記者更要自負盈虧。因此,捐予戰地記者支援基金的款項,將用於向前線記者提供安全裝備。
黃家駒補充,雖希望盡可能支援當地,但捐款不是表演目的,理解世界才是。籌備讀劇節的過程中,團隊希望透過關心外國發生的事,邀請公眾參與,建構另一種香港人的認同——關心我們的社會、世界,並關心其他人的苦難——如此凝聚而成的社群,是傳統劇場較少嘗試的。鍾肇熙期待,讀劇節可以回應近年社會不斷談論的「何謂香港人?」的問題。
訪問最後,黃家駒向《獨媒》表示,策劃讀劇活動前不知作為香港人「可以做啲咩」,只是覺得「我哋要做啲嘢」,盼以這種心態繼續走下去。
記者:王佳文、劉裕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