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渡輪的身世,也是大嶼的歷史

渡輪的身世,也是大嶼的歷史

文:余彤
圖:Fonnie、Grace

大嶼山人的生活,離不開船,而大嶼山的水路交通,已有250年歷史。早於清代康雍乾盛世後,香港的農業和漁業發展日盛,人口日增,居民的商業買賣隨之增加,交通需求日增。當時,大嶼山、港島、青衣等地尚未有任何陸路接通,街渡便成為了新界、大嶼山等地往來墟市的定期航線。早於清初,香港四條最主要的街渡航線,就有兩條連接大嶼山,分別是「屯門渡」——由屯門來往大嶼山白芒,以及「白芒渡」——由白芒來往元朗。

早於1840年,香港已有各種不同類型、大小的船隻往來港島、九龍半島和離島之間運貨、載客。1855年,港英政府正式頒布船舶註冊條例,正式規管本港船隻,開始渡輪公司的黃金時期。1925年,「新界小輪公司」開辦來往上環及長洲,繞經坪洲及大嶼山梅窩的航線。1938年,該航線由香港油蔴地小輪船有限公司(下稱油蔴地小輪)投得,專營新界、離島之海上航線長達62年。

日軍攻港 鑿沉嶼船

日軍攻擊港島前夕,油蔴地小輪的渡輪曾被英軍徵用,以執行海上運輸及放水雷之工作。戰爭期間,渡輪服務一度暫停,英軍利用渡輪把物資運回港島。其後,為了阻止日軍登陸港島而下令把船隻鑿沉。油蔴地小輪的荃灣碼頭亦被炸毀,航線被迫停辦。但很快,油蔴地小輪就在日治時期陸續復辦航線,其中包括「長洲」航線和「大澳」航線。

當年的大澳航線,主要功能是運載漁農產品,大澳是當時的漁產業重地,而青山及元朗一帶則是農業生產地,這條航線對香港的糧食供應非常重要。至於長洲航線則是因應島民需求而復辦:自清代開始,長洲已有較具規模的墟市,當時住在梅窩、拾塱、貝澳、坪洲、南丫島等地的島民,都會前來買賣、交易,並採購生活補給。當時,長洲是整條航線的尾站,居民從港島乘船至長洲需要兩小時以上,引起居民不滿。1948年,小輪公司增設港島往長洲的直航渡輪。

嶼船名物:餐蛋麵

1970 年代經濟起飛,渡輪業務日益興旺。然而過海巴士及地鐵令渡輪公司的業務大受打擊,不得不變通業務以求存。當時,部份渡輪的上層被改為「海上夜總會」,供人包船遊玩,可唱歌跳舞。「我細佬就喺上面擺酒結婚。」七十多歲的街坊霞姐回憶說。為增加收入,當時的渡輪有三文治、杯麵等食物售賣,遊客坐船往來大嶼山的必吃名物是「餐蛋麵」。當年,霞姐在島外工作,一個月回來兩三次,記憶裡,渡輪的班次很疏,相隔一至兩小時才有一班船,而且上下層船的價錢不一,上層船的船費比下層貴一倍。坐船時,她也會吃餐蛋麵,味道一般,但價錢合理。

1999年8月,渡輪公司與各離島乘客關係惡劣,以下是兩次較嚴重的衝突:一名前往坪洲的乘客,於購票後,因渡輪客滿而未能上船,拒絕離開跳板,令該船遲了啟航,該船約90名乘客到達坪洲後,拒絕離船,並要求船公司道歉和退還船費,船公司因此暫停了中環至坪洲的渡輪服務逾十小時。同月,颱風森姆襲港,船公司比原本宣佈的時間提早停航,導致大批前往坪洲及長洲的乘客滯留碼頭,無法回家。2000年1月15日起,新渡輪從油蔴地小輪接手營辦包括坪洲、梅窩及長洲航線的離島渡輪服務。

未命名-1

參考資料:交通事務委員會文件、《香港海上交通170年》(陳志華、李青儀、盧柊泠、黃曉鳳著)、《淒風苦雨——從文物看日佔香港》、網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