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楚原電影變化多端 但不是武俠片鼻祖

楚原電影變化多端  但不是武俠片鼻祖

最近楚原八十七歲逝世,本港報道甚多;一份報章大標題「楚原走了 無負此生」,事實上這位香港導演的成就,很多人幾世投胎也做不到。但副題「港武俠片鼻祖 執導近百套」,頭一句却大有問題,絕不確切,亦有其他報章同樣犯錯。

華人電影很早期便有武俠片,特別重要是1928年,上海拍出默片《火燒紅蓮寺》,掀起武俠片狂潮。

三十年代香港亦拍出各式武俠片,包括技擊的《方世玉打擂台》,放飛劍的神怪武俠,還有《大破銅網陣》之類「機關武俠片」。

1949年開始的「黃飛鴻」系列以拳腳功夫為主,也屬於武俠片。

到了1960年代,港產武俠片百花齊放,例如粵語的《如來神掌》很聞名;金庸武俠小說也拍了粵語片。當時國語影壇湧現「新派」古裝刀劍武俠片浪潮,左派長城公司的《雲海玉弓緣》被稱為先驅;稍後邵氏的胡金銓、張徹更成為兩大旗手,影響深遠,然而也不能說是香港武俠片「鼻祖」,實為革新者。

為何本港報章會把楚原稱為「港武俠片鼻祖」呢? 原來網上「維基百科」形容他是「香港武俠電影開山鼻祖」。其實維基的楚原資料可算詳細,但「開山鼻祖」嚴重失實。

很明顯,現在新聞界編輯記者,未必都熟悉香港電影的發展歷史,楚原又屬於阿爺那代,他們對楚原的印象可能主要是他後期在電視台參加演出,對他導演影片看得不多,因此報道他的生平事業很靠網上資料,而未能仔細查證核實。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楚原在邵氏大拍改編古龍武俠小說的電影,很受歡迎,當年堪稱自成一家,促成電視台也大拍古龍武俠劇。然而香港武俠片並非由他開創,何況他拍古龍武俠之前,已經是多產多類型的名導演了。

據維基資料,楚原(1934年10月8日—2022年2月21日)約廿三歲在1957 年首次做導演,最後執導是1993年,未夠六十歲便停止幕後創作,只在影視演出過過戲癮。他的三十多年導演生涯很多產(維基列出片目超過一百部),適逢香港影壇最旺盛歲月,但坦白說其實水準良莠不齊,風格不一,隨着市場風氣變來變去。楚原優異之處,正好在於隨機應變,由粵語片到國語片,由文藝到武俠,時裝古裝,喜劇悲劇,歌舞戲曲,寫實與超現實,純情及妖艷,都有代表作,而且常能在通俗中有不俗的發揮,而又始終保持楚原標誌。在香港而至世界各地的電影導演中,像他那樣多元多變的並不多見。

他早期代表作是1960年黑白片《可憐天下父母心》,繼承「中聯」粵語寫實片傳統,很感人。記得大約1969年,他在太子道「光藝」電影公司放映此片給「大學生活電影會」(大影會)的年輕影迷觀看,紛紛看得流淚。放映後他對大家說,此片取材窮教師一家企圖集體自殺的新聞,他編寫劇本時也不禁流淚。片中由楚原父親張活游與白燕演父母,生下「成竇」子女,童星包括黎小田、王愛明、馮寶寶等。其實這部經典「喊片」有淚亦有笑,幾歲的馮寶寶演幼女就天真有趣,十分可愛。

也要提提,楚原在《可憐天下父母心》親自飾演長子 ( 陸離按:謝謝一位老朋友來訊指正:應該是飾演黄楚山之子⋯⋯) ,出場不多,仿效美國片《阿飛正傳》主角占士甸的冷峻型。其實很多導演喜歡亮相演戲,或像希治閣幾乎必然在自己的影片中閃現。

楚原的粵語片時期很多產,常由謝賢、嘉玲、胡楓、南紅和後起的陳寶珠、蕭芳芳、呂奇等演出,主要不是寫實片,他本身愛拍偏於melodrama 的文藝愛情片,例如《含淚的玫瑰》、《紫色風雨夜》、《冬戀》等。我特別喜歡他受西方俠盜片和偵探片影響之作,例如《黑玫瑰》和《藍色夜總會》,其中《黑玫瑰》由南紅演女飛賊(陳寶珠演她的妙趣女助手),戲弄查案的保險公司偵探謝賢,發生有驚有喜的情緣,當年大受歡迎,影響到廿多年後劉鎮偉拍出懷舊驚喜佳作《92黑玫瑰對黑玫瑰》。

他亦拿手搞笑搞情的通俗喜鬧劇,《聰明太太笨丈夫》就是偷情喜劇,影響到廿一世紀初彭浩翔拍出《大丈夫》。楚原的《玉女添丁》也是瘋狂錯摸笑片。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有粵語影壇和國語影壇兩大陣營(政治立場上又有親共左派、親台右派和中立之分) ; 由上海影人南下形成的國語影壇,規模大過粵語影壇。六十年代後期,粵語片受國語武俠片大盛及無線電視流行雙重打擊,陷於死亡,粵語影星紛紛轉入電視台,粵語導演只有楚原、龍剛等少數能夠成功轉拍國語片。

楚原加入國泰公司,1970年拍成《玉樓春夢》、《龍沐香》、《錄音機情殺案》等國語片。但國泰停業,他轉投邵氏,初期不大得志,隨後平步青雲,還使粵語片死而復生,創出他最大成就。關鍵在於1973年公映的《七十二家房客》,其實並非邵氏第一部粵語片,因為邵氏在1955年至1966年曾有粵語片組,捧起歐嘉慧、林鳳、張英才、龍剛、麥基而至呂奇等明星。但七十年代初香港片全是國語世界,電視走紅的笑匠許冠文在邵氏主演李翰祥的《大軍閥》、《一樂也》、《聲色犬馬》等都是國語片;李小龍回港主演羅維的《唐山大兄》、《精武門》等也是國語對白。直至《七十二家房客》刷新票房紀錄,才扭轉乾坤,反而促成香港國語片消失,變為粵語天下,另配國語版供應台灣、以及開放後的內地市場。

當然,楚原不是《七十二家房客》的原創者,此乃舊上海滑稽戲,曾被廣州拍成粵語片,然後香港影視界上演粵語舞台劇版本大受歡迎,才由楚原在邵氏拍成香港粵語片。可以說,楚原抓到時機順手牽羊,無論有無此片,以粵語為主的香港,粵語遲早必然壓倒國語,成為演藝主流。無論如何,楚原是當年最適合拍攝《七十二家房客》的導演,雖然他大概也想不到自己會成為僭入國語影壇,導致粵語對白「打死」國語的「卧底」!

該片之後,粵語的許冠文、許冠傑「許氏喜劇」不斷狂收,電視亦使粵語劇集和粵語歌曲大盛,這樣全面粵語化,加強了香港人的香港歸屬感和現代新城市感。不過,這時期楚原電影已少拍新香港的社會現實;七十年代最有香港實感是吳思遠的《廉政風暴》和《七百萬元大劫案》;到八十年代香港電影新浪潮,更有新時代感。

七、八十年代間楚原最成功是古龍派武俠片,正如最近《信報》副刊署名占飛的評述,楚原的古龍武俠片「投入新派浪漫,把自己的文藝感性,與古龍筆下精到的人性描寫結合,創出了一條嶄新路線。這條路線成功,他便一直拍,他亦自認濫,水準參差⋯⋯」,並且指出楚原鍾愛的言情文藝片,常以畫家、音樂家等藝術家為主角,關乎「友情和人生的無奈」,古龍武俠釋放了他的現代文藝想像,恍似古裝人的現代情。

事實上,楚原古裝武俠片不注重歷史朝代與地域,跟他的時裝文藝片同樣超現實,自由發揮感性,愛拍風花雪月、傷春悲秋,命運難測,正邪反覆。他拍攝神偷、賭徒、偵探的《黑玫瑰》、《藍色夜總會》等已有現代武俠感。他在國泰公司拍出《龍沐香》,就定下楚原古裝武俠的格局,奇情多變,浪漫凌厲,我不知道有無原著,印象中已經頗有古龍味。到了在邵氏拍攝邱剛健編劇的《愛奴》,更發揮武俠奇案片的詭異,還有妖艷、色情和女同性戀;何莉莉飾演報仇雪恨的名妓,與查案捕頭岳華由敵對而惺惺相惜,武打場面也拍得幽美。

楚原正式改編古龍武俠,頭兩部《流星蝴蝶劍》和《天涯明月刀》便得心應手。妙在《流星蝴蝶劍》的古龍原著前段「抄襲」美國名作《教父》,把黑手黨各家族改為江湖幫派明爭暗鬥,《天涯明月刀》狄龍的造型仿效《獨行俠》奇連伊士活,而都成功演變得別出心裁,別樹一幟。

他的古龍片常拍朋友背叛出賣,使「最好朋友是最大敵人」成為眾所周知的諷世格言。當然亦有多情和正義,《多情劍客無情劍》的小李飛刀,最後用冰雪出奇制勝,就是絕招。《絕代雙嬌》則遊戲人間,胡鬧反斗而賣座。除了古龍,楚原在邵氏也拍了不少非古龍的武俠片,例如金庸原著的《倚天屠龍記》、黃鷹原著的《大俠沈勝衣》等,而以楚原 + 古龍最吃香。後進導演中,徐克早期電視劇《金刀情俠》改編古龍小說,亦別開生面; 徐克第一部電影《蝶變》局部靈感來自古龍,而大為創新和復古(涉及中國古代科技發明),是在楚原基礎上大有進展的一位,可見楚原對徐克也有啟導之功。

由文藝到武俠都渲染詩情畫意,亦是楚原特色,偶有佳境。但他的片場佈景往往多花多葉多煙霧,難免常有「花假」之弊。他屬於傳統片場派,一直用佈景多過實景。

至於楚原的戲曲片,1976年便在邵氏執導了潮劇片《辭郎洲》,蕭南英、丁敏主演,但香港似乎沒有公映,主要市場大概是潮州人甚多的東南亞。1990年楚原拍出《李香君》,是他唯一粵劇戲曲片,由久別重臨香港的粵劇、粵語片前輩大明星紅線女主演,羅家寶、尹飛燕、阮兆輝等合演,改編孔尚任名劇《桃花扇》。該片票房失敗,畢竟,粵劇片流行時代早已過去,紅線女又把名妓弄得愛國樣版化,在銀幕上亦顯得老了。其實楚原拍得用心,可惜整體不理想,並非他可以自由發揮的本色之作。

我認識楚原超過半世紀了,早已訪問過他; 我在國泰片場美工部上班時,還曾參與他拍攝《玉樓春夢》及《龍沐香》一些佈景美術工作;但始終相識而不相熟。數十年來我寫過他不少影片的影評,據說他認為我比較熟悉他的影片,其實他甚多影片我沒有看過(尤其是早期粵語片),看過的也不可能全部記得清楚,現在只是拉雜談談感想,必須認真重看才可正式研討,而楚原是很值得全盤研究的重要導演。

2022年3月2日

原文刊在作者 Facebook Page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