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書評:借題發揮的《金庸小說裡的中國歷史》

書評:借題發揮的《金庸小說裡的中國歷史》

筆者自小就好喜歡武俠小說,金庸、古龍、溫瑞安等作品,都幾乎看過透了。前幾天,閒逛書局,看到又有一堆金庸小說相關的書籍出現。本來,看到快要「成精」的筆者,都不太想理會這些作品,因為有不少都只是「消費」着已故查老生的名堂,而內部不過是「炒炒冷飯」,毫無新意。但是,今次筆者卻找到一本「好嘢」。

芸芸眾書中,有一本叫做《金庸小說裡的中國歷史》,作者叫葉德平,是一個中大的老師。封面不太吸引,而且本書好細本,大約A5 Size,幾乎一眼就錯過。但是,打開一看,就覺得好唔同。主要是,這本書引用了大量古籍、文獻去論證,同一般左抄右拼網上資料的金庸小說相關書籍分別好大。作者的前言說:「雖然金庸小說不以『歷史演義小說』面目出現,但其歷史意識卻是對讀者有着深遠的影響。因此,本書將以小說中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作為引子,以二十四史為主、小說稗史為輔,一步一步為大家解構小說中的人和事」,好明顯是借題發揮。所以,它既是說金庸小說,也是在說歷史,十分適合筆者這類「偽文青」。

我再引一段〈前言〉說說:

「歷史」與「小說」,似乎是一對帶有矛盾的概念,因為前者務求真實,後者不避虛構。然而,二者自漢代起已走在一起。像《燕丹子》、《西京雜記》、《漢武故事》、《漢武帝內傳》等作品均源於歷史。到了宋代,歷史小說開始從紙張中走出來,通過說書藝人,利用聲音與表情,呈現在民眾目前。像「三國」、「五代」等朝代,用「講史」的形式,出現在勾欄瓦舍之中。這些作品更直接造就了明清的「演義」小說出現。所謂「演義」,就是指推演、詳述道理。宋元時代普遍稱「講史」為「演史」,至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始用「演義」稱歷史小說。「演義」的特點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蓋欲讀誦者,人人得而知之,若所謂里巷歌謠之義也」(蔣大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像《三國演義》、《隋唐演義》、《兩宋志傳》都是「演義」的佼佼者。金庸小說繼承了「演義」優秀傳統,文字易懂、歷史易明,普羅大眾很容易就能置身其中,感受歷史世界。

從「講史」角度看,金庸15部武俠小說,可以分成三類:第一,依史演繹。即人物和事件很大程度上是依據真實的歷史而演繹,虛構與真實並行,穿插歷史之間。像《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和《鹿鼎記》就是據明清史事而衍生。第二,借史發揮。即歷史只是一個時代框架,其中人物和事件大都是虛構的。像《神雕俠侶》、《射雕英雄傳》和《天龍八部》就是虛構的人物在真實的時代下進行。第三,架空歷史。時代背景十分模糊,似有還無,人物也是虛構。像《笑傲江湖》和《俠客行》就是在一個虛化的歷史背景之中。

看了〈前言〉,大概知道這本書是認真的,加上作者行文沒有一般大學教授的「學究味」,簡潔明快,十分易讀,所以筆者認為都算「讀得過」。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