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明亮的背後總有陰影——《青春弒戀》

明亮的背後總有陰影——《青春弒戀》

明亮的背後總有陰影——《青春弒戀》

Monica點亮了燈,柚紅燈罩和烏絲黃燈,空無一物房間映出了色欲霓虹。

玉芳和Monica此時對戲了!遺棄者和被拋棄的人激烈地質詢。

啊!這場戲才是Monica在排練室怎麼也演不好的橋段,她在現實生活中無一刻不在演戲,所以踏上虛擬的舞台才演不出來吧。

玉芳呢?她跟明亮一樣,戲假情真,兩個人都愛上了心中的幻影。幻影無情破滅,玉芳轉過頭和張東陵演起了鐵達時廣告,明亮則跑了去玩VR。

巷弄裡的臺北

假如你不喜歡《一頁台北》,應該會喜歡《青春弒戀》鏡頭下的臺北。

導演藉着郭明亮愛騎單車的習慣,帶領着觀眾們穿過臺北巷弄。巷弄給予的風景並不多樣複雜,看似普通圍牆、轉角、樓梯,但鏡頭一旦深入宅邸,便能體會其中的巨大分野。

有人一個人住在豪宅裡,喝着紅酒聽着歌;有人醉倒樓下,屈於狹窄禍居賣肉營生;有人守在充滿回憶的老家裡,寄居的房客形同陌生。

巷弄看來那麼相似,牆內的故事卻全然不同。

《青春弒戀》對於場景空間的運用和色調美學,簡直是教科書級數。透過同一個空間不同色調,配合劇情,強化了角色的感情。

上文提及的Monica大屋,最初滿屋的豪華傢俱,顯示她愛好奢華的個性。清空後只剩幾面刷白牆壁,夜晚,燈亮了,頓時變成充滿色欲的紅黃色。白日晝回復蒼白,便成了明亮、綺綺的VR空間——前者墮入VR眼鏡裡的虛擬世界,後者把二次元角色拉到三次元空間。

玉芳住的大屋同樣出現類似橋段,從原本滿屋傢俱,一件一件地搬走。人多時,大宅是暖色調。人去樓空,待張東陵出院重訪,調出了一片孤冷的墨綠色調,鋪滿雜訊。

利用搬走舊物,象徵回憶消逝。之後,填充新人物,豐盈空間內的情感。這是導演在《青春弒戀》展現的範本級實力,導演借鏡了舞台劇常用的手法,在同一場景裡置換角色,發展另一條故事線。

最大看點——林哲熹

除了李沐、林柏宏被討論得最多,演得最好的要算是林哲熹。一個帶着陽光氣息的大男孩靦腆地與喜歡的女孩子搭訕。從尷尬演到熟絡,從雙雙對對變得落寞。每一個鏡頭都充份地傳達到角色的心理狀況。

林哲熹上一個令我深刻的角色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應思聰,一位思覺失調症調症患者。他的演出固然未達到毫無痕跡,卻也能精準地傳達出角色定位。

看着玉芳和小張老派地寫信,在老火車站重遇的畫面。我在想,也許時間點拉回到八十年代,這部戲會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吧?

喜歡天長地久的老派愛情故事,大概會為被小張的不離不棄感動到一塌糊塗吧!

作者Facebook
作者Medium
作者Link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