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學館展覽被指無牌被叫停 轉場深水埗合舍再展出

文學館展覽被指無牌被叫停 轉場深水埗合舍再展出

文:Iris Wong
攝影:華嘉昌

(獨媒報導) 香港文學生活館(下稱文學館)主辦的第九屆香港文學季,以「別來無恙」為題,於去年十二月起舉行了一系列活動,其中三月的壓軸展覽「灰白質留言」,在活動前一日被投訴,指未有申請臨時娛樂牌照,需臨時取消,更因此可能會被香港藝術發展局大幅扣減資助。逾一個月後,文學館得深水埗合舍借出場地,並成功申請臨時娛樂牌照,以三月展品為基礎,舉辦「留言:消失於無形」展覽,同時將舉辦多場收費文學活動,助文學館渡過難關。

原定於3月8日舉行的展行的「灰白質留言:文學 x 藝術展覽」,在活動舉行一日前宣告取消。食環署回覆傳媒表示,3月7日收到投訴並派員到場巡查,提醒負責人需遵守《公眾娛樂場所條例》要求,文學館隨後宣布取消活動。

文學館旗下的文學雜誌《無形》,亦未獲藝發局繼續資助,將無法以紙本形式發行。


文學路艱難 好友襄助文學館

文學館由於未能按與藝發局的合約進行公開展覽,面臨被香港藝術發展局大幅扣減資助,負責人Nico Tang擔心合作的藝術家因此未能得到合理的報酬。他形容文學館在短暫的灰心過後,很快便重整旗鼓,於一個月內再次設展,並想方設法籌款。


幸運地他們得到來自各方好友的幫忙,Nico細數朋友們的支持時亦難掩感動之情:合舍願意借場展覽、Mooroom幫忙展覽布置、多位講者襄助舉辦講座、藝術家願意把展品出售……這些幫忙令他們更決心要辦好展覽。在困難中得見朋友們滿滿的愛,Nico說:「原來我哋有咁多人支持,呢條路唔係我哋一個人行,係大家都行緊。」

新展覽以「留言:消失於無形」展覽為中心,文學館同時策劃了一系列的活動慶祝文學館十周年,除展示及出售「灰白質留言」中大部分作品,亦舉辦多場收費文學活動。

DSC03832
Nico 在困難中感受到朋友們滿滿的愛,他說:「原來我哋有咁多人支持,呢條路唔係我哋一個人行,係大家都行緊。」

記憶組成歷史 失憶是病 記得也是病

展品結合文學和視覺藝術,七位詩人以腦中的疾病為題書寫詩句,與十位藝術家進行配對,藝術家在收到詩句後根據個人感受進行創作,尤如一場詩人與藝術家的對談。場館內的詩句以掛曆形式展出,象徵時間與記憶的關係。公眾可以把詩句逐頁撕下帶走,撕下詩句就如失去記憶,但詩句分發出去後能被不同人拿回家保存,像徵記憶的傳遞。 


灰白質原指人體內中樞神經系統的灰質和白質,是人腦中儲存記憶的重要載體。Nico認為,因為記憶構成了人的意識,若記憶出錯,我們便忘記了自己是誰;歷史就如地方的記憶,城市會因為歷史如何被記錄而受影響。Nico期望,公眾在參觀展覽後能進行聯想,思考在經歷各樣的創傷和病痛後,自己能如何面對這些傷痛,如果連記起傷痛都算病發,是否真的做到「別來無恙」?抑或大家都只是「同病相連」?

DSC03538
場館內的詩句以掛曆形式展出,公眾可以把詩句逐頁撕下並帶走。

文學聯乘藝術 發掘創作多面向

DSC03516
何紹輝的《memory cards》以留白液比喻記憶,在紙張上若隱若現。他亦邀請公眾嘗試用留白液創作,留下記憶的痕跡成為作品的延伸。

展覽中的視藝作品有記錄了行為藝術的影片、畫作、雕塑、相片、裝置藝術等。藝術的珍貴之處,在於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即使在閲讀同一首詩,各人的演繹方式卻可大不同。與鄧小樺合作的四位藝術家就由《銀光》啟發而創作了四件截然不同的藝術作品,如陳雍亭從詩中感受到強烈的「我」,她的作品《第三人稱》嘗試透過不斷重覆抄寫「我」呈現出失去自我的解離狀態;鄧靜雯從詩中感受到強烈的孤寂感,繼而創作了《無人區》;何紹輝的《memory cards》以畫畫時常用作起稿的留白液比喻記憶,每一筆都把一些瞬間記錄下來,在紙張上若隱若現,它們或許會在幾年後逐漸消逝,也可能留存在畫面上,亦邀請公眾嘗試用留白液創作,留下記憶的痕跡成為作品的延伸。


詩人陳康濤的家人與藝術家梁程萬自己都曾經歷過中風,二人因此一拍即合,以親身經歷作素材創作。詩人枯毫與藝術家蘇鈺翔更是用作品反覆對談,蘇鈺翔在閱讀枯毫所作的第一首詩後,把硬幣切割成星星,與鐵線結合,模仿城市中的刺欄圍籬的形態,創作成《捕捉星星的網》,枯毫再作出回應,反覆往來後,最後共創作了《詩三首》;藝術家鄧盈盈的畫作《8o8》以城中的隧道比喻血管,以漿糊比喻記憶,阻塞血管的同時保護血管,具像化了詩人洛楓的《心臟城市的病變》⋯⋯詩以含蓄的方法表達提供空間予藝術家進行想像,再以視藝作品的形式把詩具像化,公眾除了可自行演繹詩句外,亦可嘗試從藝術家的角度理解,生出比詩本身更大的想像空間。

DSC03561
藝術家蘇鈺翔把硬幣切割成星星,與鐵線結合,模仿城市中的刺欄圍籬的形態,與枯毫的《詩三首》進行反覆對話。

香港文學一直不安坐於自己的堡壘內,與藝術家聯乘創作也並非歷史首創。八、九十年代香港詩人也斯多年來也曾以詩與不同藝術媒體對話,如攝影師、畫家、舞蹈家、音樂家、戲劇家等。文學館也一直嘗試以不同形式推廣文學,除視覺藝術外,之前也舉辦過詩歌音樂會。Nico說,這是一個依賴視覺的世代,真正有耐性細閱文字的人不多,單純以文字推廣文學,成效並不佳。因此,與不同媒介合作除了能發掘更多文學的不同面向,亦能將香港文學推到更廣遠的地方。

DSC03566
詩人陳康濤的家人與藝術家梁程萬自己都曾經歷過中風,二人因此一拍即合,以親身經歷作素材創作。

理想雖大,實踐出來卻不容易。Nico苦笑道,相對於其他藝術創作,文學的回報比較低。以詩為例,逐字計算稿費根本不合理。香港詩人黃燦然在許鞍華的電影《詩》中更以「經濟難民」自嘲,因為無法負擔香港的物價,被迫遷到深圳居住。Nico認為文學作品的價值不能以字數多少決定,更不能由其商業價值判斷。他說:「如果你講藝術係搵唔到食嘅話,咁由頭到尾都係搵唔到食。」他指出,在中古時代的歐洲,藝術家都靠貴族、教會供養;名畫家梵高都是倚賴弟弟的照顧才能生活,作品都在他死後才被重視。因此,他認為作品的商業價值不能決定作品的價值。他相信文學本身是美好的,能滿足心靈需要。因此他希望可以把這些美好的作品留住,並分享給更多人。既然藝術可以為社會帶來美好的想像和啟法,而當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時,政府的資助在推動本地文化藝術發展的崗位上顯得尤其重要。

DSC03506
藝術家鄧盈盈的畫作《8o8》以城中的隧道比喻血管,以漿糊比喻記憶,阻塞血管的同時保護血管,具像化了詩人洛楓的《心臟城市的病變》。

香港文學生活館十周年感謝祭
《留言:消失於無形》「文學 X 視藝」特典

日期:由即日起至18日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7:00
地點:合舍(深水埗大南街186號)
入場費:$50(附送灰白質留言場刊、《無形》、《方圓》乙本)
* 4月18日最後一天免費入場

DSC03823
展覽負責人Nico 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