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談的那場戀愛》這部電影劇本寫得非常出色。吳君如飾演的女主角Veronica在最後又哭又笑,那種情緒複雜到實在很難用文字來形容,事實上,有時我們哭也很難解釋為什麼,我一直哭也一直問自己為什麼。相信很多人都有看到哭,特別是Veronica在自己家裡跌倒,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緊急聯絡人。我接觸到不少沒有生小孩的個案,包括同志,都有這方面的擔憂。
這部電影表面上是講網上情緣詐騙,但核心主題就是存在主義心理學所講每個人都會面對的孤獨。有人在現實中找不到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價值,反而在網上戴上面具換個身份而重拾自信;也有在現實中戴著面具,卻在網上可以交出自己的心。有時已經很難說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榮格指出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社交場合會分別以不同角色展現自己,形成所謂的人格面具(persona),我們需要留意會不會戴上某個人格面具太久。人格面具並非不好,因為它們有助於建立我們的身份,就像MC張天賦飾演的男主角李偉祖為了女友的爸爸高興'假裝自己喜歡曼聯而不是利物浦。心理學上也強調真誠(authenticity)的重要性,有時能夠坦白告訴對方自己的想法,同時尊重對方,這樣的關係會來得更真摯,當然怎樣反應我們也控制不了。做自己和迎合別人之間該站在哪裡,往往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需要考慮不同的因素。很多案主找我求助,就是要探討這個議題。
這部電影雖然沒有明確談論原生家庭對愛情的影響,但Veronica與油站職員的對話也表達出父母的不快樂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和對待感情關係的態度,影響也不只是先天的。而無論男警女警還是Stephy飾演的詐騙集團成員瓊姐,都有隱約呈現出他們會對愛情也有忐忑。
另一個令我看到哭的情節,是女主角回到札幌想起跟已經不在的丈夫曾經一起的時光。我到了現在這個年紀,有時也會回想起以前跟前任的美好回憶,就算有過什麼傷痛也不重要了。其實不只是愛情,跟家人和朋友的感情都一樣。人生匆匆,偶爾記住溫馨的片段也會笑著含淚。
愛情的美好,有時也不一定要開花結果。曾經深深愛著一個人,對方可能完全不知道,又或者被拒絕,甜中帶苦的感覺還是令人回味,所以我沒有後悔過。犯法當然不對,也沒有人應該被傷害,但Veronica只在乎自己得到了什麼,其他人不明白她已不重要。
另外想說吳君如的演技完全是一貫毋庸置疑的水準,而還算是演戲初哥的MC表現自然真的讓人意想不到,他的微細表情都處理得很好。謝謝兩位讓我們知道,什麼年紀都可以找到初戀的感覺。
最後也要說一下電影拍得很唯美,我特別喜歡Veronica在扶手電梯往回走的畫面。
如果你看到哭,會不會知道是因為什麼呢?
二刷完,有幾個細節想再分享一下。
關於少年連打領呔都不懂的這件事,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單親家庭長大,從來沒有人教過我怎樣打,爺爺有教過我,我仍沿用他教的方法,但打出來的結總是很厚很大。曾經有男同學幫過我,每次脫下來我都會小心翼翼不完全將它解開。電影雖沒有特別交代少年/李偉祖(MC 張天賦飾)太多家庭背景,但明顯他跟父母關係疏離,又或者一早已經不在。
他跟ex形成了對比。他寧願不認自己支持利物浦而非曼聯,因為不想權叔不開心。當他聽到ex說當晚要帶新男友見權叔,ex好像意識不到權叔應該要看球賽,反而李偉祖心水清。不過ex只想他盡快搬走,他深知無論ex用甚麼原因也不重要。從這一幕可見真正懂權叔的,是一位非親非故的人,李偉祖跟權叔更像兩父子。我們無法選擇親人,但可以選擇朋友和伴侶。有時候,在陌生人面前反讓我們更不怕做自己,就像余笑琴Veronica(吳君如飾)跟油站職員的關係。Veronica找到願意聆聽她的網友,也確實滿足到她的需要,早上一句good morning,晚上一句good evening,就是這麼基本,她得到的,也很難界定是真是假。或者就如她說:「愛,只要你相信就是真。」
犯法當然不對,但有人心甘情願,可能明知道是假的也寧願不拆穿。而正如她。這未必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但從成癮治療採取的減害(harm reduction)角度來看,在找到更好的選擇之前,也不能摧毀這段關係。看見情緒沒有波幅的Veronica,因為愛情而興奮、流淚、發狂,再度表現出情緒,至少她覺得自己活著。到最後,我想她真正想通,像「飛圖MV」那樣在街頭旋轉、真誠笑著,她也不用再「演」著醫生的角色,也不用只被愛情所困,自在的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