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幾個年輕人組成的「法蘭克」持槍行劫,目標是富豪一枝價值百萬的名酒。得手之後,陳漢娜飾演的楊程沒有把酒轉售圖利,而是即場打開玻璃蓋,把白蘭地倒在酒杯裡,再用珍寶珠攪拌一下,灌進肚裡。
這是《搗破法蘭克》概念短片的一幕。年輕人看似反叛、輕狂、有時幼稚,但他們也有自己的理由:「我們那麼多喜歡的東西都給他們搶走了,如果我們每次都講錢,那跟他們有甚麼分別?」
《搗破法蘭克》編導蔡康凝(Trevor),也是主打起用年輕演員的YouTube頻道「拾陸比玖」創辦人之一。曾經有投資者要求電影訊息應正面、「唱好香港」,令他感到壓力。與其妥協,Trevor把心一橫,把電影概念放在眾籌平台,目標是35日內籌250萬,應付前期拍攝。
他要證明的,也許就是角色想證明的:不是甚麼都要講錢,年輕人也不一定要聽老一代的話。在他眼中,過往不少討論世代矛盾的電影都是從前輩角度出發,覺得年輕人「需要被拯救」;但他坦言,時代環境轉變太快,新一代要面對的各種問題,例如樓價高企,並非如老一輩所說只要努力就迎刃而解:「佢哋覺得自己好叻,買到樓,樓價仲係咁升,但我一出世已經買唔起。」
《搗破法蘭克》概念短片
加拿大回流 盼製造香港電影
Trevor如今視影片創作為終生志向,但其實他小時候從沒夢想過要拍電影。他記得,自己成長以來都渾渾噩噩,就算到了十八歲仍沒有甚麼方向;家人建議他去加拿大讀理科,Trevor也順從他們的意思。直到升上大學,Trevor看多了不同電影,漸漸對創作產生興趣,更在當地參加一個由香港人組成的劇社,執導和寫過幾套劇。
畢業後,Trevor在銀行打工,做了六年。文職工作沉悶無趣,令他愈醉心電影世界。每年的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他都必定購票去「朝聖」,主要看西方電影。一次,電影節上演杜琪峯的《盲探》,令Trevor印象深刻:「因為電影節不設劃位,有唔同種族嘅人排隊,我同佢哋傾偈先發現,佢哋係杜琪峯粉絲,套套戲都好熟。」Trevor認為,在外國看見香港電影的感覺很有趣,尤其是當有廣東話配音時「我唔使睇字幕,好有親切感。」
眼見電影前輩能拍出牽動人心的電影,Trevor也躍躍欲試。他看過加拿大的電影課程,認為門檻較高,而且自覺英文不夠好;為了追夢,他毅然辭工回來香港,報讀電影導演會的導演班:「始終用第一語言創作係最舒服。」
2020年末,Trevor與兩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YouTube頻道「拾陸比玖」,希望拍些節奏慢、有強烈作者風格的影片;同時強調影視行業的專業:「我哋真係搵演員,唔係素人唔係KOL。」頻道營運逾一年,Trevor認為他們始終是「小眾」,最初目標訂在一年內累積到三萬訂閱,如今有兩萬多人,他也很滿意。
不向錢低頭 眾籌堅持藝術自主
今年四月,Trevor宣布《搗破法蘭克》眾籌計劃,目標是在3個月內籌得250萬開拍。
在概念短片中,犯罪集團的秘密基地色彩繽紛,遍佈螢光塗鴉。Trevor刻意注入荒謬的超現實元素,希望觀眾看的時候有抽離感:「電影入面嘅香港都好寫實,我想試另一樣嘢。」
《搗破法蘭克》最初是導演班的功課,經過導師陳果多番指點修改,最終在2019年頭寫成。劇本講述四個犯了事、被判社會服務令的年輕人,相識之後一起計劃行劫為富不仁的老一輩。在概念影片中,楊程解釋他們為甚麼不像正常盜賊去搶珠寶的原因:「我們那麼多喜歡的東西都給他們搶走了,如果我們每次都講錢,那跟他們有甚麼分別?」
Trevor正正就是不想甚麼都講錢。去年,他曾向不同電影公司介紹《搗破法蘭克》,但他們卻要求移除大麻情節;起用某些公司旗下的演員;甚至認為電影太黑暗,認為劇本要正面、唱好香港。Trevor搖頭:「我呢件事又唔係咁……喺我創作世界入面,城市唔能夠只得一面。」
他不願向錢低頭,所以發起眾籌。不過在疫情下,市道不好,Trevor也很明白,不敢抱太大期望。但他認為,眾籌這種方法確實是可以擺脫投資者的既有框架,堅持自主性,實現中心化。所以,即使只籌得250萬,應付《搗破法蘭克》前期準備、拍攝人員的基本開支,Trevor認為已經是很值得開心的事。
他請陳果擔任電影監製,並以他為榜樣:「當年佢拍《香港製造》,都係5至8人規模,用舊菲林,五十萬budget,好indie咁拍,環境都好苛刻。」Trevor形容,他今次決定拍長片也沒顧慮太多,只是希望能夠盡量完成目標。
然而,他也坦言並非每個前輩都像陳果般支持後輩:「有啲『老屎忽』我睇唔過眼」。他有時也會幻想,如果科學家發明了時光機,老一輩與年輕一代互換位置會怎樣——「七至九十年代,助理編導都可以做導演,市場需求大。但依家有浸大、演藝、城大、唔同學院畢業生;仲有拍MV嘅;做商業廣告嘅,都話要做導演。鮮浪潮就得10至20個名額,創+作得20至30個,我覺得佢哋上一代,喺依家呢個(香港電影嘅)冰河時期,都未必生存到。」
不聽話的人 闖出自己的路
Trevor自認反叛,不喜歡按照規矩或傳統行事。訪問當日,他穿了T裇拖鞋:「我拍嘢都係咁,見邊個都係,最舒服嘛。」在電影業,包裝不重要嗎?他說重要,很多時候接見投資者或演員,別人都會根據一個人的衣著外表而判斷他的才華能力,但Trevor堅持自己一套:「我係觀察到打扮嘅好處,但我唔會。」
某程度上,Trevor也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作品其中。眾多角色之中,他認為戴玉麒飾演的黃軒與自己最相似:「佢父母想佢做醫生,佢就唔想;上一代設計好一條路,佢行另一條。」
在戲中,黃軒以狀元姿態考入醫學院,父母期望他必須要成為醫生,但他本身對血腥及肉體有強烈恐懼。
四年前,Trevor的家人曾大力反對他回港讀電影。「覺得拍嘢唔穩定囉,好地地有份工,同埋話香港係『文化沙漠』。但我就係想做拓荒者嘛,想做自己想做嘅事。」他父母至今仍堅持立場,不過Trevor認為,他們沒有把自己趕出家門,已經算是默默支持。
Trevor覺得,反抗權威本身未必是錯。「聽話嘅向北望好多,上面大把。好多香港人唔聽話in a good way,咁係好事。」
記者:馮曉彤
攝影:李仲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