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學生導演:香港電影不會死,只會轉一個方式去成長

學生導演:香港電影不會死,只會轉一個方式去成長

胡俊銘(Frank)、曾頌然(Tony)

(獨媒報導)由胡俊銘(Frank)導演的劇情片《兩家人》和曾頌然(Tony)導演的紀錄片《媽咪》,在 260 部學生作品中脫穎,入圍今屆平地學生電影節。兩人談及創作的理念和過程之餘,亦指學生作品較少機會而對外界,希望珍惜放映和交流的機會。在創作空間日益收緊之下,他們說未來仍想拍下去:「香港電影唔會死,只會轉一個方式去成長。」

相關報導:平地學生電影節隔三年再舉辦 搞手:盼大家珍惜城市中的另類聲音

拍攝《媽咪》時發現家人秘密 因放映拉近距離

兩個作品的源起均來自功課。Tony 指,最初因課程要求他製作一套關於家人的紀錄片,他便選擇了拍攝母親。本來,他計劃拍攝母親樂觀友善、大癲大肺的一面,並探討父母親之間的關係,未料竟在拍攝過程中,發現一個整家人瞞了他 20 多年的秘密。

Tony 坦言,《媽咪》是他的首部紀錄片作品,拍攝上仍有很多技巧不成熟的地方,但內容完全真實。他略帶不好意思地說,拍攝過程其實不難,但放映則較困難——首先他沒想過會有很多人看到,其次是直到去年《媽咪》在網上放映時,家人仍不知道他發現了「那個秘密」。直至今年 3 月,《媽咪》在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中放映,他才邀請父母前來觀看,看畢後大家都鬆了口氣,而從前一直不太關心、甚至反對 Tony 做創作的父親,亦更了解兒子在做甚麼。

Mommy draft.00_01_06_22.Still003
《媽咪》劇照

《兩家人》講家族故事 棄劇本靠家人出演

《兩家人》則是 Frank 的畢業作品,講述三代同堂的一家人,在香港現今的社會氣氛下,各自對於移民的取態和抉擇。 Frank 指,自己本來一直想以類型片作畢業作品,但直到交計劃書的一刻,他不住卻步:係咪真係想拍咁嘅嘢,代表自己四年來做過咩?剛好,他的哥哥和阿嫂正計劃移民,令從小已經歷過與家人離合的 Frank ,想再一次拍攝離別的題材。他原打算按一般劇情片的做法,寫劇本、找演員,但礙於限聚令和資源等問題,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地點和人選。最終,Frank 捨棄了劇本,和家人一同演出自己的故事。

Frank 形容,「離合」是貫穿他成長和學習影像階段的主題,亦是他感受最深的題材。《兩家人》故事藍本來自他和家人,但 Frank 指要揭露自己的故事不容易,覺得紀錄片的形式太直接,故選擇用劇情片去表達。他形容,這是一次很大的冒險,但又覺得畢業作品可能是他最後一個「咁有決心去做一啲咁冇把握的事」的契機,因此才放膽一試。

Still004
《兩家人》劇照

指學生作品少機會而對外界 珍惜電影節放映和交流

Tony 笑言,最初入讀大學時已聽聞過平地學生電影節,但當有自覺「見得人」的作品時,電影節卻停辦了三年,結果到畢業才有機會參與。他認為,學生作品常被外界視為質素不高、「拍完自己開心就算」;但在平地學生電影節,一些拍得粗糙、但題材特別的作品亦有被看見的機會,可以看到學生作品的獨特性和創意。

Frank 則相信,大部分學生創作者都會希望自己的作品能面對外人,但若太被動,往往只靠校方幫忙發放作品,就未能面向不同層面的觀眾,也難有討論和交流。相比經校方發表作品,他覺得電影節的觀眾種類較多:「作為學生會想珍惜。」

無標題
胡俊銘(Frank)

在阻滯下繼續拍:只係多咗層功夫

同於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就讀的兩人,現時已經畢業。 Frank 坦言日後不一定會進入電影業,但會繼續拍片:「最緊要係我創作嘅一定是我想做嘅,無論喺咩環境。」 Tony 則說仍想不斷創作,因此希望日後的工作與拍攝有關,亦想試著拍攝不同類型的作品。

但隨《電檢條例》修訂,在現時的社會氣氛下, Tony 承認創作時無可避免要自我審查:「每次想講一啲嘢,變咗你要轉個彎、你要好含糊,你要有意識去諗點講。」他坦言會因此而減少熱誠,但同時覺得既然事情已經發生,創作者便要思考如何改變,相信會因此產生有趣的電影和呈現方式:「香港電影唔會死,只會轉一個方式去成長。」

Frank 則認為,因難以預測會否受到影響,故創作時不會太考慮「點過呢關」,反而擔憂拍攝時會遇上很多阻滯,要思考如何令事情能夠進行:「即係多咗層功夫去做。」Tony 同意:「多咗樣煩嘅嘢,但佢未下令唔畀拍嘛。」

無標題
曾頌然(T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