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公廁內插滿色彩鮮豔的膠花,舞者在其中翩翩起舞;曾任布廠大師傅的清潔工友,家中珍藏數十件時裝;做過幾十年漁民的工友,以巧手編織出渠道過濾篩⋯⋯我們日常生活經常會遇到清潔工人,但可有想過,令城市各個角落保持潔淨的他們,有着怎樣的日常和過去?
由明愛勞動友善社區計劃策劃的「垢境」展覽,透過攝影、文字和藝術裝置,令公眾走進清潔工人的生活。與打工仔一樣,他們遇到麻煩事會激氣,也會因小事而開心,有人會花心思佈置工作環境,亦會自創工具便利工作。除下工衣,他們各有自己的人生故事,不少人在其他行業打拼多年,各有專長愛好。
參與策劃的藝術家廖國康說,清潔工常被忽視、冷待,被邊緣化為「清潔機器」,他希望透過藝術,呈現工友作為人的面向,激發觀者思考。勞動友善社區計劃社區夥伴發展統籌蔡蒨文,亦盼展覽引起觀眾好奇、擺脫麻木,一如展覽名《垢境》,探問和反思清潔工的處境:「當我哋慣咗見到個工人好辛苦咁拎起個桶去洗,其實我哋已經唔記得咗去問,點解佢六十幾歲、七十幾歲都仲要着住件工衣喺度清潔呢?」
「當我哋唔再對呢個社會好奇,咁係最難發生改變。」展覽望觀眾帶着對工友的敬意,走入社區,與勞動者更加互相友善對待。
走進清潔工之家 攝影呈現人生故事
是次展覽由藝術家廖國康策劃,他說起初獲邀後,曾以兩個多月的時間與清潔工友聊天、家訪,但他覺得,社工平時的服務,在視覺上較難呈現,「我一定要搵到一啲點,對於嚟睇展覽嘅人係感覺到被觸動⋯⋯好希望觀眾可以喺作品裡面,好快進入清潔工嘅世界。」
究竟怎樣令觀眾進入清潔工的世界?在展廳牆上,掛着五幅由大型燈箱組成的攝影作品《清潔工之歌》,廖國康與攝影師羅世河走進五個工友的家,透過家中環境、擺設以及各人神情姿態,呈現工友的人生故事——
深夜時分,蓮花姐累得趴在桌上,小腿綁上了繃帶。原來她來港後一日打三份工,省吃儉用,為家庭買了兩層樓,後來於工作時撞傷腿,卻不獲判工傷。曾任巴士司機多年的強哥,家中擺有神壇,是修法之人,懂得寫符救人的他,晚年卻受病患所困。
娣姐則站在一整排珍藏時裝前,望向熨衫板上的舊相簿,展露心滿意足的笑容。原來她曾做過布廠大師傅,在內地教徒弟織布,以往一收工就上大陸玩、又會自己走上影樓拍照,後來因工廠北上而轉任清潔工,但不減霸氣,「佢(入職)其中一個要求係唔可以畀人管,因為佢曾經管過人。」
在《清潔工之歌(三)美麗》,廖國康找來巨型晾衫架,將娣姐數十件珍藏時裝掛起,並展示娣姐提供的舊照。
不只是清潔機器
廖國康說,拍攝前會與每位工友家訪兩、三小時,了解他們的人生經歷、怎樣看待自己的工作,其後再透過不同視覺語言將故事呈現,例如把垃圾桶和掃把放置工友家中,象徵他們的清潔工作。廖說,平時只會在街上看見清潔工,「得件衫、得個垃圾桶,我哋覺得佢哋好似係一個清潔機器,佢係咩人、有咩遭遇都唔重要」,但透過將他們「清潔工」的公眾身分,和私人的家居環境及個人歷史並置、碰撞,正正讓觀眾看到,原來一個清潔工也有自己的渴求和故事,與大家一樣,也是一個「人」。
拍攝的過程,藝術家既會就地取材,亦會帶來道具,精心佈置出一個充滿象徵的場景,例如為蓮花姐繫上繃帶,顯示她曾因工作受傷;桌上放置大廈模型,代表她一生辛勞的成果。廖國康強調,相片雖有擺拍的成分,但捕捉的氣氛和情感均屬真實,例如到達華姐居住的板間房當天,她剛好在煲湯,加上得知她經常跟在內地的兒子、媳婦聯繫,廖國康便提議她打電話給孫兒,兩人談得興高采烈,最終捕捉到華姐笑逐顏開的一幕。
華姐一人獨居板間房,但與兒子、媳婦及孫兒緊密聯繫,《清潔工之歌(四)連繫》捕捉她與親人談話時的自然神態。
過往曾參與不少社會參與藝術(socially engaged arts),廖國康說,創作的過程「可能我嘅 idea 係行先,但我嘅 idea 係 based on 佢哋嘅故事,要佢哋同意同參與先做到」,「呢個 artwork 唔係單純 artist 去做,而係將服務使用者拉入去一齊做個創作」。拍攝當天,他即場向工友展示數百張相片,看到燈光和佈置下呈現的獨特效果,「個個都好開心」。
垃圾站起舞 欣賞工友轉化、探問空間可能
除了工友的家,錄像作品《垢境狂想》亦帶觀眾走到工友的工作場所,看舞者和結他手在其中演奏音樂、翩翩起舞。與《清潔工之歌》不同,《垢境狂想》並沒有將空間改造,而是如實呈現清潔工一手一腳佈置的環境。像是坤叔工作的垃圾站,由共同使用的工友擺放了雪櫃、儲物櫃、辦公桌、關公像等,既生活化又便利;娣姐把工廈廁所佈置得像自己的家,牆上有掛畫、「福」字月曆,還插了萬年青;布姐則買來很多膠花,插在公廁的洗手盤和「小心地滑」牌旁,連走進廁所的小徑亦有鮮花引領,讓街坊讚不絕口。
片段中的空間,與大眾一貫想像大大不同。廖國康坦言,首次到訪時覺得既震撼又佩服:「我哋根本唔會想像公廁會咁舒適宜人。」工友們花心思和精神佈置,出發點很簡單:「佢哋覺得咁樣做好好,自己舒服,人哋又舒服。」
於是創作時,廖國康找來編舞邱加希,構思如何與空間互動,呈現箇中感覺,像是在娣姐佈置的工廈廁所內穿上拖鞋起舞、喝茶,猶如「回家」,又或細細欣賞布姐擺放的花,既是帶觀眾以不一樣的角度看這些空間,亦是肯定工友的付出:「佢確確實實轉化咗嗰個地方嘅人,令到啲人用得好放心、好舒服。」
布姐在公廁插滿花,舞者在《垢境狂想(二)安慰)與現場擺設互動。
娣姐將工廈廁所佈置得像家一樣舒適,舞者和結他手在《垢境狂想(一)回家》中,坐下喝一口茶。
清潔工一天大部分時間都要在垃圾站、廁所工作,歷盡辛酸疲勞,市民大眾即使要使用,也不欲久留。找來藝術家在當中狂歡跳舞,甚至喝紅酒、食牛扒,會不會是美化、離地?廖國康覺得,「有一定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垃圾站係點樣」,不會單看影片就能「美化」,他更希望的是引起觀眾思考、發掘空間的可能:「點解呢班人,要喺呢個地方做呢件事?」何況,他強調作品不是憑空想像,而是在工友對既有空間的轉化之上,以藝術手法加以突顯。
工友親撰心聲 盼獲尊重、愛護環境
在相片和錄像外,場內還擺放了一個顯眼的裝置——它是「垃圾稻草人」,由南區清潔工友小組「開心群」、廖國康和另一名裝置藝術導師杜卓璣共同創作。創作之先,廖國康與工友討論其他人怎樣看他們、他們又想表達什麼,廖很記得,有工友分享在淺水灣掃樹葉時,有個居民每次經過都會掩着鼻子,「呢件事令到佢好唔舒服,佢只不過係掃地,根本唔會有咩味」;也有負責倒樓的工友,提到有住客連垃圾袋也不紮好。
廖國康說,工友「對工作其實好有感覺、好敏感」,經討論後,大家決定創作一個代表清潔工的稻草人——稻草人的頭由倒轉的膠桶組成,面露笑容,因為「其實佢哋都敬業樂業,會禮貌對待使用者」;其身體脹卜卜、有很多隻手,代表他們工作上要處理很多垃圾;稻草人的頭頂,亦由工友親手寫滿心聲,希望市民能愛護環境、互相尊重:「原來佢哋好想啲人有責任感,保持地方乾淨,唔會經常覺得『扔咗啲嘢有人掃』。」
自製工具藏大智慧 相片文字窺探清潔日常
是次展覽也以不同方式,令觀眾貼近工友的生活日常。《做清潔 有幾趣 請比趣》以漫畫方式,描繪從工友收集回來的小故事,當中有冤屈受氣的,例如有人在廁板上排便,冚上廁蓋,留低一份「公廁三文治」;又如自宣布推行垃圾徵費後,女廁垃圾桶便塞滿各種垃圾。也有各種有趣、有愛的故事,例如工友為疲累的同事「啪骨」、倒樓工友從住客無綁好的垃圾發現他結識了女朋友。
《清潔日常》則更直接地呈現工友的想法,展場門口貼滿他們工作時拍攝的照片,以及當下傳給社工的感受,沒有任何修飾——「一早返到嚟就好多垃圾啊,有排做啊」、「今日一切如常,好開心」,細讀每張相片和文字,就像閱讀工友的日記,他們會為日落、看到小朋友等微小的事情而開心,亦會因隨地糞便、工作做極未完而激氣難受。
此外,近門口處亦展出了工友設計的《智能工具》,清潔工的工作環境固然並非盡善盡美,但他們會運用智慧設計出各種便利的工具。例如做過幾十年漁民的明叔,用垃圾站收集的鐵線編織出渠道過濾篩,應付站內被細小垃圾堵塞的渠口位;在屋邨倒樓的甜姐,腰部嚴重勞損,遂自製長勾快速勾起「包頭(垃圾袋)」;防治蟲鼠隊的文哥,則用棄置的醬油筒自製「滅蟲LV袋」,擺放各種工具。
不少工友設計工具解決工作困難,包括明叔的「巨型渠道過濾篩」、甜姐的「勾包頭勾」、文哥的「滅蟲LV袋」。
清潔工也可以好powerful
明愛勞動友善社區計劃社區夥伴發展統籌蔡蒨文說,該計劃關注清潔工友的健康、安全和尊嚴,三年來接觸了近三千多名工友。以往社福機構多以展覽展示服務成果,今次則希望透過藝術呈現工友的故事,令他們更立體地被人看見——「工衣背後,我哋同佢哋嘅本質都係一樣,我哋係好connect」。而一旦認清這本質,便能更加友善地互相對待,創造「勞動友善」的社區,簡單如打聲招呼、不將工友當成工具,又或做好個人清潔的範疇,未必有特定的方式,但只要設身處地從對方處境出發,「你就會知道應該點樣做。」
蔡蒨文坦言,籌備期間有工友也曾疑惑,「點解要喺垃圾站跳舞?」、「我屋企唔係特別靚,點解一棚人上嚟影相?」,但藝術家問准他們的同意、了解他們的故事後,工友也參與了這趟共同創作。結伴來看成品,不少工友表現興奮、互訴人生故事,亦覺得「人哋知多啲都係好」;展覽亦設有工作坊,由工友教授製作「戰車」、拉筋,甚至一起吟詩作對——工友與社區的連繫,原來可以不只是勞工。
勞動友善社區計劃出版新書《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其中兩位受訪工友和撰稿人李維怡出席分享會。坤叔(左)曾做打金師傅多年,之後轉做保安,現為垃圾站夜更站長,閒時會在站內抄《心經》;強哥(右)曾做巴士司機三十多年,現時是公廁站長。對於成為書中主角,坤叔說自己故事「好平凡」,無想過有人會有興趣。
不僅拉近工友與公眾的距離,蔡蒨文亦希望,子女不會再介意父母做清潔工。她憶述,出版清潔工社區報時曾邀請工友拍照,工友很開心,卻被女兒大力反對,原來多年來,工友也不敢告訴女兒自己的工作;女兒得悉後,第一反應是不想其他人知道母親做清潔。後來團隊找來工友家人傾談,最終成功出版,工友威風地與刊物合影,蔡蒨文說:「我都好想以後,啲仔女都唔需要有呢個負擔、介懷,反而覺得(清潔工)其實係一個可以好 powerful 嘅職業。」
「帶着對清潔工友的敬意,走出展廳,進入社區」,展覽如實呈現清潔工的日常,也是盼帶來多一份理解和尊重。蔡蒨文難忘,有訪客對《清潔日常》其中一個分享印象深刻,當中工友提及看到冬天落盡樹葉,到春天再長出新芽、果實纍纍的樹,「好有滿足感」、「見到好開心」。一問之下,原來有部門原打算砍掉那棵樹,免卻清掃的麻煩,但工友堅持要留下,覺得是綠化環境,「佢唔介意做多啲」。蔡蒨文很開心訪客也留意到這一面:「佢知道工友係照顧住我哋嘅社區。」
「垢境」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8月20日
時間:早上10時至晚上9時半
地點:深水埗汝州街135號Thy Lab旲堂
展覽入場登記
工作坊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