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回歸「動手做」創作:評展覽《交匯》

回歸「動手做」創作:評展覽《交匯》

《荒野標柱》,2022年,木版畫及陶瓷。周立進攝。

美術界一個普遍的迷思是,工藝側重技術於多於意念巧思,因此難登純藝術大雅之堂。近年流行數碼創作,如風靡全球的NFT,加上疫情使「虛擬展覽」大行其道,令人反思手藝在當代藝術該何去何從。但「藝術」和「工藝」之間真的有明確的界線嗎?回想人類創作的起源,有甚麼比動手做更好更直接的途徑呢?

今天,一班藝術家仍堅持運用我們天生最富直感和擅於表達的工具。對他們來說,這種根深蒂固的偏見是時候要改變了。富德樓六樓正舉辦版畫與陶瓷的跨媒介展覽,木版印刷家黃皓珵、陶藝家周立進及石詠琪首次合作,以手工藝重現物料多重的特性,喚起我城的回憶。

甫踏入展場,一片靜謐和諧。一個方形房間,四面米色牆壁,淡黃暖光照射。入口處陳列小巧的陶瓷餐具。從房內兩扇窗,可見舊唐樓間的十字馬路,連布局也不經意融入了展品。五組作品依次順時針擺設,每組有一幅日本版畫和一件陶藝雕塑,描繪藝術家念念不忘的地方。這些無名的空間平日毫不起眼。儘管作品中沒有人的影子,但它們訴說了被遺忘的眾生相。第一組《荒野標柱》,黃氏拓印了兩隻黑狗,在某山頂上的標高柱旁舉杯對飲,身後是青蔥的草叢。版畫側展示了小小的陶製標高柱雕塑,伴以陶杯子,上有指模和手指印壓的跡象。這個引子帶出展覽的主調——實體公共空間與個人的私密記憶纏結,貫穿所有藝術品。

《火車橋》是特別有意思的作品,在人行天橋雕塑上「冠」以巨大的戒指。石氏這樣解釋:

「在我們工作室附近,有道地鐵路軌以及人行天橋。橋上住了拾荒者,其中一個每天都會出來坐在路軌附近的石壆。我好奇地想,他一生都是獨自一人還是曾結過婚?於是我製作了這隻豪華的戒指表達我的疑惑。除了婚姻外,戒指還象徵權力和地位。」

雄偉的天橋,卻安置在貼地的底座上,觀者要俯身或蹲下來窺視,是不是很諷刺?展覽的佈置確花了心思。木質底座由木工藝術家蕭文衍特製,營造出高低起伏的效果,也引發人們反思我們的城市景觀。展品間空間充裕,你可逐一欣賞版畫和陶瓷,或者一併觀看,如同實地視察那些地方,尋找兩件作品間的關連。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陶瓷雕塑上留有木版畫的印痕。整個展覽中,兩個媒介一直互相對照,相映成趣,憑耐性就能找出線索。

螢幕截圖 2022-05-23 上午10.04.05
《火車橋》,2022年,木版畫及陶瓷。周立進攝。

展覽最巧妙之處,在於藝術家擅長玩味空間的透視。我從沒想過平面和立體媒介能合併成完整作品,相輔相承,視覺效果類似,卻又不失匠心,各物料的優點得以發揮。展覽由起首到結束,藝術品裏的空間層次愈發豐富,支離的碎片交疊。《家中窗台》是整個展覽最為濃縮的傑作,以立體主義的技巧,把簡單的家居佈局瓦解重組。木刻上的畫面打破傳統透視法,改為夢幻而富童趣的視覺。雕塑則把房子結構如窗臺、牆上的柱、天台等併合,暴露出空間的隱蔽角落,如縫隙、交接點、牆角等。值得注意的是從兩件展品中都能瞥見手作在木上和陶泥上留下的痕跡。粗糙的質感中帶着精緻。版畫運用鮮活的淺色,而陶瓷披上的是沉實的金屬色鈾。以對比鮮明的手法表現出密集的空間,也讓觀眾瞥見典型的香港。畢竟在這座城市,矛盾和土地不足都是離不開日常生活的問題。

螢幕截圖 2022-05-23 上午10.04.17
《家中窗台》,2022年,木版畫及陶瓷。周立進攝。

雖然只有一件展品明確地指向屬於香港的空間,但我不得不提及展覽中的本土意識。《餐廳神位》受啟發自一個藏在街道柱子裏的神位,柱子上的空間似是特地為神位而設的。在香港,傳統的店主會在門外地上供奉土地公,以保佑平安。展覽講述日常的地方,跟我們的殖民歷史或文化傳統不可分割,在記取及緬懷這些空間時,影像往往是重要的載體。是次協作也一樣。回憶的畫面由黃氏起稿,作為作品的藍圖。黃氏的版畫令我聯想到本地藝術家家楊學德的畫作,以蘊含集體回憶的意象著名。黃氏的木刻看似瀰漫輕快的氣氛,實則流露懷舊的心情,甚至物哀。以手作藝術家獨有的率真及纖細的觸覺,這些情緒順理成章地傳遞至另一個媒介。「交匯」展出的作品,表達了年輕一代藝術家對香港的深切情懷,不但表達形式豐富,質感的呈現也煥然一新。

螢幕截圖 2022-05-23 上午10.04.46
《餐廳神位》,2022年,木版畫及陶瓷。周立進攝。

黃皓珵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入圍日本「2019年Awagam國際迷你版畫展」準決賽。周立進及石詠琪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是石立陶工的創辦人。

螢幕截圖 2022-05-23 上午10.05.01
《樓梯轉角》,2022年,木版畫及陶瓷。周立進攝。

展覽資料
標題:交匯
地點:艺鵠藝術空間 富德樓六樓 灣仔軒尼詩道365號
日期:即日至5月29日(日)
詳情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