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古天樂林峯的武俠成長路

古天樂林峯的武俠成長路

文:羅金義(香港跨文化研究學會)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源自《圍城》

最近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大破票房紀錄。有些文化評論人或許會將之歸類為「時裝武俠電影」(例如有影評人將甄子丹主演的《一個人的武林》歸入此類;黃玉郎的《龍虎門》被稱作「時裝武俠漫畫」),這讓老一輩的筆者想回顧一下兩大男主角古天樂和林峯過去二、三十年拍攝武俠電視劇集過程怎麼一路走來,步向成長。

林峯其實已經四十開外了,古天樂比他年長近十年。兩位都曾經是無綫電視翡翠台(謔稱「大台」)的當家小生,古天樂拍的武俠劇數量卻不及林峯多。一炮而紅的是金庸原著《神鵰俠侶》;大家還記得那位臉青唇白瘦瘦削削的楊過吧?今年是金庸百年,紀念活動被抬出來的招牌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是《神鵰》的對白 —— 白彪飾演的郭靖跟楊過說,行俠仗義、濟人困厄不足以做「大俠」,「大俠」必須為國為民。怎知趁郭靖熟睡,楊過竟然想用匕首將他刺死。當時古天樂的心路歷程很簡單:殺了你,取你人頭去絕情谷換解藥,我就可以跟姑姑返古墓相宿相棲了,哪管天下是大宋的還是蒙古的?什麼襄陽百姓、大宋江山,我被人欺侮時,誰為我盡心盡力過? —— 看這楊過真不太懂事?原著的楊過,心路歷程當然複雜糾結得多,可惜古天樂版的《神鵰》是著名的「縮水版」,只有32集;上一代的劉德華版有50集之多;其實臺灣、新加坡、大陸等地也拍過多次《神鵰》,大都不少於40至50集。將神鵰大俠的成長過程搞得如此簡化,金庸迷實在無可奈何。

古天樂也演過古龍原著《圓月彎刀》的丁鵬。劇中他因為好色,被溫碧霞出賣了;翻身之後又出賣自己妻子梁小冰,全程婆婆媽媽半邪不正,這位古天樂除了俊俏,人設沒有什麼值得多說。讓大家印象最深的應該是黃易原著的《尋秦記》。原著大量情色情節固然要全刪,始終電視劇要面向家庭觀眾。不過最重要的改編,是原著的項少龍穿越去戰國之後,很快就明白自己已然回不去現代時空,甘心在古代安身立命;但是古天樂版項少龍幾乎每一集都在怨天尤人說自己回不了現代,人設很是懨悶。不過,他同樣有四、五位女朋友要應酬,然後就忙著搞明爭暗鬥協助林峯飾演的趙盤當秦始皇。那麼他到底還剩多少時間行俠仗義呢?大家都心中有數了吧。

林峯比拍過的武俠劇遠比古天樂多,除了大台編劇自己編作的,他還拍過兩次溫瑞安和三次黃易的作品;而第一次做武俠劇首席男主角,是梁羽生原著的《雲海玉弓緣》。最近大陸在重拍《雲海》,卻引起很多網友大力請求不要翻拍,以免破壞了在他們心目中林峯的經典形象。到底當時林峯的形象如何經典呢?故事發生在乾隆年間,林峯竟然不用剃髮留辮,「爆炸頭」的髮型相信是RPG形象在香港電視劇的元祖。劇情主要還不是他跟李彩樺和葉璇之間的三角戀,為國為民的部分剩下不夠十分之一。做文化研究的朋友覺得震撼,是大結局添加一段原著沒有的:金世遺潛入禁宮挾持乾隆皇,要他不要再逼害江湖人士,說其實江湖人士很樂意跟皇上和衷共處;老實說,他也想不出什麼理由要跟皇上作對,以後皇上有皇上的江山,他們有他們的江湖,「河水不犯井水」不是很好嗎? —— 噢,不是說好了要「反清復明」嗎?

林峯演過《大唐雙龍傳》的寇仲,又是大搞三角戀,幫李世民搞定玄武門政變之後給李世民毒死,這些都是黃易原著沒有的。在之後拍的武俠劇裡,林峯的形象更加貼近潮流文化,總是飾演那些被女生欺騙的「容易受傷的男人」。例如黃易原著《覆雨翻雲》的風行烈被郭羨妮欺騙了;溫瑞安原著《少年四大名捕》的無情就被徐子珊出賣,很慘的呀,自暴自棄一厥不振酗酒自殘,女觀眾看到心都碎了。那麼,這些林峯如何為國為民行俠仗義呢?嗯,似乎說不上啊?

其實我們當然不是針對兩位男神。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市場調查告訴大家,晚飯時間前後會留在家裡看劇集的,是15歲以下的少年人和30至40歲以上的女性,這些觀眾到底關心為國為民抑或更在意情情愛愛呢?再從創作者的角度看,黃易和溫瑞安創作武俠小說的全盛時期是1980年代前後,大台編劇把它們改編做劇集,已經是新千禧年代了,那年頭大談民族大義的文化氛圍應該已經很淡薄了吧?

所以,今天的《九龍城寨》真有毋忘初心的文化突破啊 —— 古天樂飾演的龍捲風作為「城寨治安護衛委員會」的頭領,真的有始有終,為了抵抗大老闆和黃九的入侵,拚盡最後一口氣,殺身成仁,真有當年郭靖死守襄陽城的氣魄啊;古天樂的楊過,終於長大了。城寨四少明明已經逃脫了去隱居,但是為了拯救魚蛋妹燕芬姐一班城寨街坊,竟然往回頭跟黃九拚命,「贏就一起贏,輸就一起輸」,齊上齊落的精神極似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啊?可以說,《九龍城寨》是古天樂和林峯在過去20、30年裡拍過最正宗最富俠義精神的作品。

好些文學評論家都喜歡把金庸的武俠小說跟盛行於19世紀歐洲的成長小說相提並論,金庸本人也說過自己的偶像是法國文豪大仲馬 —— 代表作包括大家都熟識的騎士小說經典《三劍俠》,以及百世傳誦的對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林峯飾演的陳洛軍說過,媽媽死後他被不同的人收養過,沒當過哪裡是家,一直以為自己一無所有,現在他不想再飄泊了,要留下來,要死就死在香港。這些對白都讓筆者想起英國成長小說大師狄更斯的《塊肉餘生記》。

大家應該都有注意到電影的全名是《九龍城寨之圍城》,而篇首那段引文,源自大學問家錢鍾書的名著《圍城》,這小說是1947年國共內戰期間在上海寫成。沒想到相隔了差不多80年,兩部作品像互相感應似的。大家又有沒有留意到其中一款電影海報上有個標題「離不開,留不低」?鄭保瑞導演說,是他完成電影剪輯後回看完整版本,感觸良多,想起這句歌詞。雖然龍捲風口頭邊老是呢喃著「唉,是上天註定的啊」,但他臨死之前最後一句話是跟陳洛軍說:「保住命,走下去!」堅持到底的龍捲風和成長之後的陳洛軍用行動很清楚地回應了鄭導演的迷惘,那麼各位讀者又有什麼想法呢?

(此文是補充整理版本,口述視訊原版可見於此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