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男人坐在輪椅上,女人為他剃鬚、洗面,再準備沖涼。男人忽然重心前傾,險些跌落輪椅,慌亂中挨向身邊的矮櫃才穩住身體。這是香港戲劇協會製作的舞台劇《我們所不知道的生活成本》綵排現場,普通人輕易完成的動作,對身障人士而言,都可能是個大難題。
《我們所不知道的生活成本》翻譯自「普立茲獎」戲劇獎作品Cost of Living,講述都市裡的兩組邊緣人,面對失業、貧窮、身體障礙、身分認同等困境,在百上加斤的生活中相互慰藉。演出將於本月28至30日,在香港大會堂劇院演出。
透過社區檢測中心的工作經驗,導演羅松堅接觸到不少需要幫助的弱勢社群,觀察到公共政策對他們的忽略。團隊形容社會機制無形之中將身障人士與大眾區分開,感嘆任何人都渴望被理解。跳出健全與否的框架,羅松堅表示,人生有許多難以擺脫的苦況,唯有寄望彼此關懷,「忍著傷感,努力微笑」。
社區檢測中心接觸弱勢社群 導演:劇本引發共鳴
疫情期間,劇院暫停開放,大量劇場人工作受影響,導演羅松堅就是其中一員。他憶述自己曾在荔景的社區檢測中心工作近半年,身邊不少同事原本是旅行社職員,疫下無工可開,故在檢測中心「炒散」,或是轉做清潔和保安。
羅松堅笑言自己的工作簡單,只是在門口提醒市民「嘟安心出行」,因此有機會觀察到街坊趕來做檢測的百態。羅指自己經歷過檢測的高峰時期,每日有逾千人「攞籌撩鼻」,他認為,姑莫論檢測政策的好壞,弱勢群體的確在政策中被忽略了。他見到不會使用智能電話的婆婆在入口焦急徘徊,腿腳不便的長者和視障人士蹣跚走上斜坡,真切地感受到他們「需要幫忙」,普通人可以輕鬆完成的「掃針咭」和上落樓梯,對這些弱勢群體都不容易。
亦是在檢測中心工作期間,羅松堅收到香港戲劇協會邀請執導今次製作。瀏覽近年獲「普立茲獎」戲劇獎作品時,他被美國劇作家瑪蒂娜·馬佐科(Martyna Majok)的作品Cost of Living所吸引,聯想到社區工作的經驗,他感到共鳴,認為處處都是看不見的「生活成本」。
團隊邀請編劇兼導演甄拔濤為文本翻譯,將美國新澤西的故事搬來香港,演出名為《我們所不知道的生活成本》。劇本聚焦兩組都市邊緣人——失業貨車司機獨力照顧癱瘓的前妻,拮据女大學生成為患腦癱博士生的私人看護,在都市中圍爐群暖的故事。
身障人士渴望被理解 演員:社會機制無形將其區別於大眾
翻譯劇本漂洋過海來到異地,水土不服之處就在於文化背景的差異。導演羅松堅指自己沒有大幅改動劇本,部分美國的社會問題如醫療保險制度,與香港的情況未必相同,但全世界都面臨著通脹,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失業和貧窮。羅又指,作品聚焦身障人士的身心狀況,展現他們渴望「被明白、被理解」,不論在哪個國度都是相通的。
原作Cost of Living曾三度在美國演出,包括2022年在百老匯上演,飾演癱瘓妻子和患腦癱博士生的演員均在現實生活中有相同身體障礙。羅松堅認為原劇團如此安排,讓身障人士「被看見」,嘗試破除他們無法演戲的刻板印象;但他坦言自己沒有這類經驗,故今次製作的演員均為健全人士。
讓不同身心狀況的人士參與到表演藝術中並不容易,導演形容「香港係起步中」。他觀察到,「少量演出係disable嘅(身障人士)自己做,其他我哋所謂able嘅(健全人士)自己做,或者開宗明義話共融,並非一般表演」。演員黃婉華則認為,真正的共融不必刻意強調,而是「唔覺得有咩,好普通」。
黃又指,這種現象反映了社會機制如何將所謂健全與非健全人士區別開。她回憶在加拿大讀中學時,盲人同學與大家一起讀書、上戲劇課,但香港設有各類特殊學校,很難見到視障或聽障的學生在演藝學院就讀。
揣摩角色身心狀態 導演:照護的重點是關懷
團隊在前期準備時更加留意觀察身障群體。羅松堅形容自己曾感覺香港的身障人士彷彿「隱形」,如今發現似乎街上的輪椅並不少。他自言有時不知如何相處才能令對方舒服,「關懷啲又擔心對方會否覺得過分咗」。黃婉華亦補充,有時見到身障人士「內心好pity(感到可憐)」,但慢慢就感悟到身體的不便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其實不必刻意放大。
演員梁浩邦飾演患腦癱的博士生John,揣摩角色的心境是他的功課之一。他和身邊的長輩聊天,發現衰老只是讓他們的活動受限,但內心的慾望和衝勁有時和年輕人一樣。將這種感覺借代到身體的殘障,他認為大眾最容易忽略的一點就是「大家嘅裡面係一樣嘅」,同樣渴望被傾聽、被感受。
在綵排現場,John坐在輪椅上,軀幹微微歪向一邊,大部分手指蜷曲,僅靠右手食指撥動輪椅的控制桿移動。黃婉華飾演的大學生看護Jess則手腳不停,忙於照顧好John的生活起居,卻忽視了對方在溝通上的需求。John崩潰地大喊:「點解我哋唔可以好似普通人咁傾計?成件事錯晒!」
羅松堅解釋,照護者的英文是caregiver,care的重點是關懷,John不僅是請人沖涼洗頭,而是奢求對方當自己是「一個人」來看待。不只在於身障和健全人之間,導演將這種視角衍生到日常生活中,如若客戶對待銷售的態度不僅僅是銷售,而是「一個人」,感覺都是很不同的。他認為這回應了哲學上的一個命題,即是康德所提出的道德誡律之一——不將人作為手段和工具,而將人當作目的對待。
「點都唔抵」的世界裡 守住任何人的連結
所謂「成本」,在團隊看來有雙重意涵:第一重就是金錢上的開銷,而第二重則是「過一個相對好嘅人生要付出嘅代價」。羅松堅慨嘆,人為了生存花費時間、精力和智慧,忙於學業和事業,最後是否得到合乎比例的回報呢?生活是否開心呢?他笑稱自己會用「抵唔抵」來衡量生命的成本,認為人們付出的代價「點都唔抵」。
梁浩邦在排練室反覆練習,從輪椅上幾乎跌落再勉強穩住身體,恰恰是這種掙扎讓他為角色動容,在面對生活中的無能為力時,繼續與身邊的人「𨅝手𨅝腳」。正如導演所言,作品最終都回歸到人和人之間的連結,在這個「唔抵」的世界裡,如果可以守住關懷,就「最抵」。
演出:《我們所不知道的生活成本》
時間:2023.07.28-29 8pm; 2023.07.29-30 3pm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記者:王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