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當不幸有家人患上惡疾,每個人都可能會成為照顧者。然而,香港的生活節奏急促,要同時兼顧工作,又要全天候照顧家人並不容易,往往承受巨大壓力,社會的資源不足更令不少照顧者求助無援。《長夜守燈》是一齣記錄臨終病患照顧者的舞台劇,自2019年開始策劃,過程中訪問了不同的臨終照顧者及專業人士。曾先後透過錄像和舞台演出。事隔五年,導演胡海輝認為照顧者依然面對很多困難,希望透過再次放映,加深公眾對這議題的認識。
中國人避談死亡 大眾欠關注
《長夜守燈》是一齣記錄臨終病患照顧者的舞台劇,是一條褲製作劇團策劃的「社區藝術在大專:長夜守燈—臨終照顧者」其中一個節目。導演胡海輝說,初時只是舉辦工作坊予一班醫學生參與,希望能培育出更具同理心的醫生。他認為不少臨終照顧者隱藏於城市中,不但缺乏關心,亦缺乏社區資源,需要大眾關注。遂向康文署申請資金,計劃出一連串活動,並以劇場的方式把照顧者的感受講出,盼能加深公眾對這議題的認識。他說:「中國人係好避忌去講呢啲嘢(死亡),但係我覺得其實每個人都有機會面對嘅,每個人都可能係臨終照顧者。」當完成這套劇後,他的母親就因病離世,雖然難免傷心,但他亦慶幸事前能了解更多病患在臨終時的變化,有較好的心理準備面對親人離世。
收集真實故事 讓觀眾身同感受
計劃始於2019年,舉辦過工作坊、講座、展覽、讀劇,過程中訪問了幾乎所有病人在臨終路上會遇見的角色,如社工、醫護人員、臨終病人的家人和伴侶等。透過訪談,團隊收集了不同照顧者的故事,再將真實的故事創作為劇本,向公眾呈現照顧者的困難。他們有的因臨終者的痛苦而自責;有的因病患性情大變而飽受精神壓力;也有因疫情關係未能前往醫院照顧家人。最後,劇本更指出政策上的不足,社區未能提供足夠支援,協助照顧者。
於2021年進行首次錄像播影、2022年首演,至今已踏入第五年。為什麼仍繼續推動這個議題,以錄像方式重現演出?胡海輝認為,五年間社會對臨終照顧者的議題確實有較多關注,但可惜只流於討論,他認為今天的照顧者仍需面對五年前的困境,現有社區支援仍不足以為他們解困。這次錄像放映,部分受Topaz Edelweiss Foundation資助,提供免費門票給有關的非牟利團體,希望有更多照顧者在觀看演出後知道有人明白他們的感受,有「好窩心、被同理嘅感覺」,他認為:「如果睇完套戲係令你覺得舒服咗,已經功德無量。」
《長夜守燈》劇名靈感來自胡海輝年少時到靈堂守夜的經歷。(劇照由受訪者提供)
拒絕離地創作 以藝術關心社會
一條褲製作劇團自千禧年起主力創作紀錄劇場。胡海輝以紀錄片比喻紀錄劇場,透過串連不同的情景、故事,把看似沉悶的資訊或事件以戲劇方式呈現,令觀眾更容易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感受當事人的情緒。他作為劇團的始創成員之一,坦言創作紀錄劇場並不容易。他說:「 做紀錄劇場,你一定要走出個排練室,你真係要接觸而家呢個現實嘅社會。」 籌備需時比一般舞台劇長,需要做很多田野調查、資料蒐集及整理等工作。驅使他走上這條路的,是他愛思考的個性。他笑言,自己有時都會看Ironman、Marvel等電影,享受「逃避式的娛樂」,但每次歡笑過後,卻感覺這類戲劇與他在劇院以外的人生了無關係。他希望透過創作紀錄劇場,能深入淺出地解構一些複雜的社會議題,刺激觀眾思考。劇團的宗旨「立足舞台,放眼社會」也就此確立。
《長夜守燈》的主角即使徹夜未眠也一直努力守護着燭光,不讓它熄滅,與劇名呼應,靈感原是來自胡海輝年少時的親身經歷。從前每當有親人離世,他都要到靈堂守夜,徹夜燒衣,並守護長明燈不滅,陪伴逝者最後一個晚上。劇中的燈正是取其意象,照顧者在親人臨終時一直守護在旁,陪伴他們走過人生最後一段路,亦帶出一個重要訊息,照顧並不是單向的。在面對臨終的過程中,照顧者和病患一直在關顧對方的需要,彼此既是照顧者,又是被照顧者。劇終時,每個角色,不論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都走到台前點起手上的燭光,各人都在各自的崗位,盡自己的力量守護着彼此。
《長夜守燈》錄像放映:
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9/4、10/4/2024 (2:30 PM)
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
19/4/2024 (7:30 PM)
20/4/2024 (2:30 PM、7:30 PM)
網頁詳情:https://bit.ly/3V4IdLs
購票平台:https://art-mate.net/doc/72885
文:Iris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