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康文署轄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於一級歷史建築「中電鐘樓文化館」舉辦「人為.非遺」展覽,展出10項傳統技藝及表演藝術,共160件展品。客席策展人蕭國健表示,藉著展示傳統技藝在新舊世代的不同,如3D打印皮鞋、「過三爆四」揮春等,帶出「唔好覺得非遺嘅項目好舊,其實佢係一路evolve(進化)緊,係好緊貼我哋嘅生活」。
年輕傳承人提供160件展品
展覽設於由一級歷史建築「中電鐘樓」活化成的「中電鐘樓文化館」一樓,5月19日起已開放予公眾參觀,今日舉行新聞界導賞。展覽以影片、實物展品及互動裝置,將1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品分成「衣與履」、「裝與飾」及「字與音」。
現場10項展品包括中式長衫製作技藝、 皮鞋製作技藝、木家具製作技藝、花帶編織技藝、西金首飾製作技藝、玉器製作技藝、活字印刷技藝、貼揮春、印章雕刻技藝及南音,共160件展品。每項展品均設有年輕傳承人的訪談片段,部分配上製作過程,現場亦設有遊戲裝置、AR技術「打卡位」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岑佩玉表示,希望透過展示師徒合作,帶出手藝的傳承過程。客席策展人蕭國健則指,展覽入口擺出10件由傳承人為客人度身訂造的工藝品,以顯示人如何影響傳統技藝,「非遺」的製作中少不了「人為」。
糅合新舊元素:3D打印皮鞋、「過三爆四」揮春
「衣與履」的其中一項展品為手造皮鞋,同時展示出傳統及現代皮鞋的製作過程,如老師傅為顧客量身繪畫的草圖、半製成品皮革,新一代師傅以電腦掃描顧客腳型、結合現代3D印刷術製成的鞋底,除了可在磨損時更換,舊鞋底亦可磨碎重用,融入環保概念。
「字與音」的展品手寫揮春亦將新一代文化融入傳統節慶儀式,將年輕人的「潮語」如「過三爆四」、「早日出池」等以毛筆寫上紅紙上,讓年輕一代知道傳統節慶亦可符合現代人的生活。
客席策展人蕭國健表示,是次希望提供一個「年輕化」的展覽,以較新穎的展覽方式,以及展示傳統技藝在新舊世代的不同,帶出「唔好覺得非遺嘅項目好舊,其實佢係一路evolve緊,係好緊貼我哋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