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港人未必聽過「513」這組數字,但張吉安說對年長的馬來西亞華人而言:「這是白色恐怖的代言詞。」55年前因全國大選演變成暴動的悲劇事件,至今未有確切的死傷數字,亦成為教科書上的禁忌歷史。曾任的廣播主持人的導演張吉安,以10年時間在亂葬崗靜守事件中的死者或失蹤者家屬,再根據田調和口述所得拍成電影《五月雪》。
《五月雪》先後在台灣、香港等地上映,卻在經歷三次剪片後,仍未能通過馬來西亞當局審查。張吉安說,希望讓沒法出國的年老家屬也能看到電影,因此會「儘一切可能的努力」。他又寄語在港的拍攝或歷史紀錄者:「我也是在最有限的資源、在最限制的情況,用最溫柔的方式去說該說的事情⋯⋯能夠做多少就做多少,沒有人知道一部電影的命運是怎麼樣的。」
電影取景於吉隆坡雙溪毛糯麻風病院的後山,亦即真實的513事件受難者亂葬崗。張吉安說,目前只找到這一座亂葬崗,可是根據民間調查數據,死亡人數可能接近千人——很多家屬仍找不到死者墳墓,也就是說可能被埋葬在另外一座亂葬崗:「如果五百多人的話,那至少我們還有三座到四座的亂葬崗;如果一千多人的話,也許我們還有另外的九座亂葬崗還沒找到。(《五月雪》劇照由高先電影提供)
政治選舉而生的暴動 成老一輩眼中「白色恐怖」
1969年5月10日,馬來西亞舉行第三屆全國大選後,執政黨「聯盟」(Perikatan)在國會中贏得了過半議席,但失去了掌握三分之二多數議席的優勢;反對黨上街遊行慶祝,兩方人馬在街頭相遇,情況失控演變成暴動。大批民眾牽涉其中,華裔死亡人數遠超其他族群;但最終有多少人死傷或失蹤,官方提出的數字至今不為人信納。
張吉安說,除了00後出生的年輕人,幾乎每個馬來西亞華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能通過家人或長輩認識到513事件:「這是白色恐怖的代言詞。」例如,「每次大選(五年一度)前一兩天,媽媽就會帶我去市場,買很多東西回來。因為他們都有習慣,大選之前都會買很多米、糧食放在家裡,怕大選之後會發生暴動。這樣的情況到現在都是。2022年大選那時候,我在吉隆坡,我媽媽都會打電話來問『你買了糧食了嗎?買了什麼?』」
除此以外,一些政治人物也會在大選前主動提起513事件:「提醒選民『你們好好選,如果選不好的話會發生513事件』之類的恐嚇。」
「像我們新一輩的人是不害怕的,我們沒有這樣的歷史恐懼。 但是我花了很多時間去說服我媽媽 ,不要對這些事情有太多的疑慮,可是沒有辦法,因為他們經歷過。」
官方定調為「種族衝突」 民間各執一詞
在馬來西亞,年輕一代即使聽過「513」這組數字,也未必清楚當時發生過的事。張吉安解釋,主因是教科書只會簡略提及、避重就輕:「像我讀書的時候,它只有一段說『513事件發生之後,我們人民一定要吸取教訓,往後各族之間要相親相愛、大家快樂的生活在一起⋯⋯』就是用三言兩語來概括,說這是一段不好的過去,我們人民要吸取教訓。」
官方定調513事件為為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種族暴亂事件,華人以外的族裔又是如何看待513事件?張吉安說,在進行口述紀錄的過程中發現:「馬來人有馬來人的詮釋,他會把這個歷史當成是可能由華人引起的,當然也有一些比較客觀的人覺得,這是一個政治性的暴動⋯⋯我曾經採訪老一些的馬來人長輩,他們都不敢提,因為怕講了一些觀點,對我們華人來說是聽不下去。」
當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官方從沒有正面的說辭,民間的不同種族亦各執一詞。張吉安說,結果在55年後的今日,大家提起這段歷史時仍會小心翼翼。即使當地不少學者或歷史考究者努力蒐集513事件的歷史:「民間都在互相猜測、各有說辭,沒有辦法達到一個共識。」
「我們什麼時候能用一個比較溫柔、客觀 ,甚至是一種比較平和的態度,去對待這段歷史?」他說,若官方一直不願公佈當晚的調查數據,正義轉型難以實現:「我們還是寄望著,官方有一天 能把手上掌握的數據公佈出來。」
由紀錄片變劇情片 演員拒演下數度改劇本
而《五月雪》的拍攝源起,是張吉安在2009年進行社區藝術工作期間,意外發現了一座埋葬513事件罹難者的亂葬崗。最初,他想花十年以上的時間,紀實拍攝家屬每年前來掃墓的情形;可是家屬都不願上鏡,張吉安只好改拍劇情片。
張吉安寫的第一稿是14個女人在墳墓遇上竇娥的故事。紀錄口述歷史的過程中,張吉安發現事發當晚在吉隆坡半山芭的華人社區,剛好在演出酬神大戲《六月雪》(竇娥冤)。這個講述女性受屈無法言說、含冤而死的故事,成為電影名字的靈感來源。
可大部分馬來西亞演員看了劇本後都拒絕演出,怕惹上麻煩。「後來我們就慢慢轉變,從14個女人慢慢簡化到9個、到5個,最後到兩個。」後來他索性改為尋找台灣演員,卻也不太順利,因為台灣演員早已打聽到這在馬來西亞是個「敏感題材」:「唯一一個從頭到尾都冇拒絕就係萬芳。」
14名婦人的故事,最終濃縮在台灣女歌手萬芳飾演的角色——娘惹後裔阿英一人身上。電影分為兩部分,上半部以女孩阿英和戲班班主竇娥(蔡寶珠飾)的視角,講述他們在513事件中失去家人的經過,當中糅合了蘇丹的洗腳水、狼牙國王(Raja Bersiong)等古老的馬來傳說故事;下半部分則記述阿英長大及結婚後,不顧馬來人丈夫反對,回到吉隆坡尋找父親和兄長的墳墓,並在亂葬崗中遇到竇娥。
年老家屬難出國觀影 三度剪片仍未過審
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放映場上,曾有觀眾關心《五月雪》拍攝時遇到甚麼困難。當時張吉安淡淡然道:「都冇咩麻煩。電影人都係咁,既然拍咗,咩麻煩都係小事。」
在接受《獨媒》訪問時,他也沒詳談這個話題,只是說:「我的製片一直在問我:『你這部片非拍不可嗎?先拍其他的吧 。』可是我採訪的老人家基本上有一半都去世了,我想趁著他們還在時,把這部電影拍出來,至少讓亂葬崗上的這些女性家屬可以看得到。」
「這個亂葬崗變成了我們這段50多年的歷史唯一一個證據。」在張吉安眼中,這是《五月雪》的拍攝起點,也是他願意讓接受官方審查,一次又一次修剪,只為讓電影在馬來西亞上映的原因:「有一些家屬很老了,沒有辦法出國(看電影)。」
他想透過電影,告訴這些家屬:「在歷史事件中受到最大傷害的,是這些活下來的人⋯⋯我們一直在責問官方和政治人物,卻忽略了死者的家屬,他們活在一個怎麼樣的狀態。你想想看,你從來沒有想像過你家裡有一個人死了,然後你卻堅決要尋找他,尋找了50多年,還是不知道葬在哪裡。這聽起來很戲劇,卻發生在馬來西亞。」
可惜送審逾五個月,張吉安說仍是「儘一切可能的努力中」。他透露,其實馬來西亞電影局亦鼓勵《五月雪》上映:「馬來西亞電影發展局是屬於文化部的,然後電剪局是屬於內政部的。我們去威尼斯影展後,他們頒了一個馬來西亞傑出電影獎給我們,然後說:『你們再怎麼樣修剪,也得上一上吧!』」
坦誠有顧慮和無奈 寄語港人「能夠做多少就做多少」
自2009年以來,張吉安每逢5月13日或清明節,就會前往亂葬崗守候家屬:「我不知道,發現這座墳墓對我來說是這輩子裡面最幸運的事情?最大的一個責任?還是一種宿命?」
事實上,在《五月雪》面世前,張吉安已經拍攝過短片《義山》和《狼牙的御女》,內容同樣圍繞或暗示513事件。拍了又拍,張吉安原本是為了放下,可是他後來發現:「從去年到現在,我每一次參加影展前,我都會去那個亂葬崗,告訴他們(死者)『你們的故事出現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出現在威尼斯電影節了』 , 所以就變成說,還是始終放不下, 很難放得下。」
張吉安的說法,讓我想起香港曾經流行過的一句:「係愛定係責任?」或者每個地方、每段歷史都會有陰暗的一面,讓人難以釋懷。對於同樣活在有「敏感數字」社會中的港人,可有寄語給他們?
張把雙手擺後,微笑並輕輕搖頭:「我最近常跟香港的朋友說:其實這是世界上沒有最好的地方,也沒有最不好的地方。我們知道香港的情況,他們也知道馬來西亞的情況,可是我也是在最有限的資源、在最限制的情況,用最溫柔的方式說該說的事情。」
他坦承,拍攝《五月雪》時有很多顧慮和無奈:「我們必須要照顧工作人員和演員的安全,劇本裡面有一些(內容)我們也拍不到。但是我覺得,我們還是(把電影)拍出來了,所以能夠做多少就做多少,沒有人知道 一部電影的命運是怎麼樣的。有時候就勇敢去做吧,拍得出來再算,頂多就被禁止拍電影五年而已吧。」
記者:梁皓兒
攝影:梁文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