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Best Regards》見父權的執著與放下

《Best Regards》見父權的執著與放下

「星期三劇社會」演出的舞台劇《Best Regards》,於陳裕恆編導(鄭曉桐合編)下,見到的是父權的演繹相當突出。

當張滿源飾演的劍雄面對大圓桌地坐著,先是對女兒 Elaine (伍詠霞飾) 的男友阿世(黎逸正飾) 展現出一種「我話係就係」的長輩偏執態度,然後繼續不顧年輕人的說法、感受地反對女兒跟男友結婚,直接質疑阿世沒錢令女兒得到幸福,於是那大圓桌就像一座古老石山,可比喻家中保守頑固的父權為大者,而大圓桌下塞滿了女兒叫丢掉但爸爸不肯丢掉的雜物,則似象徵這爸爸的腦袋一直不開通,若果導演能安排劍雄於劇末肯接受女兒與其男友結婚之餘,還把桌下的雜物清除掉或好好整理,便能富心思、形象化地呼應劍雄與阿世那緊扣黑膠唱片、唱機的細緻劇情刻劃。劍雄起初斬釘載鐵地不認同阿世說「仍有人買唱片」(潛台詞是「阿世的工作沒前途」),以及只著眼於阿世是否得到一盤源自阿世父親的黑膠唱機維修生意,到劍雄肯接受女兒的婚姻選擇,劍雄就變成放心讓阿世處理唱機維修的事,多了平等的溝通、尊重而少了擔憂與私心,反映的是長輩從執著父權 (帶來衝突、紛爭) 到放下父權的好改變。編導和張滿源都能把人怎麼改變的心路歷程演繹得夠具體清楚、夠細緻的生活感,如劍雄的專制頑固在張滿源的演繹下便見樣子與語氣皆顯得令人憎厭(衰格),破壞了本來力求客氣、隨和的款待客人之心,精彩是另有戲份見破壞的後果就是劍雄這爸爸自作自受,當劍雄一人在家自言自語時,張滿源細膩演繹到的不是一份輕鬆自在,而是一份源自女兒疏遠自己的強烈孤獨感,愈說愈苦澀!黎逸正是演活阿世被劍雄反對結婚後,仍一往情深地做各種實事竭力扭轉此長輩的決定,於黎的堅定眼神中可感受到阿世堅信所謂「反對」無可能是最後決定,那份對未婚妻 Elaine 的愛,除了能打動觀眾外,顯然也使劍雄的頑固之心溶化,由古老石山變成貼心窩心的人。

《Best Regards》跟其他舞台劇有一個截然不同之處,就是全劇大部分燈光都偏向昏暗,燈光設計師賴詠珊棄掉了普遍舞台劇把明亮燈光照遍整個舞台/演區的慣常做法,而是只把昏暗燈光(昏喑得來是見到不同的效果、變化) 聚焦在演員身上,演員外更大的環境往往已是漆黑,這樣的設計既是情調、情感氛圍的營造(如配合浪漫台詞或黑膠唱機播放的歌聲,便昏暗得使人陶醉或有暖意),也是寂寞、內心沉鬱、隔膜、苦惱等具體的情、景交融處理,不過最重要最別出心裁的作用,還是讓觀眾看戲時撇除了外在環境的干擾,集中精神感受著每一個角色的心理心態及與人相處的狀態。有趣是編劇設定的人物關係不只是劍雄、女兒 Elaine 和阿世這個涉及愛情與親情的三角關係,還有劍雄仍是少年時跟 Elaine 媽媽的戲份,整齣戲的結構其實是現今的戲份跟昔日的戲份交錯地發展。

今昔交錯,見到的就是父權怎樣從一個人身上重蹈覆轍,年少時的劍雄(巢嘉倫飾)也是人窮,跟未婚懷孕的 Elaine 媽媽杜鵑兒(毛曉珊飾) 想結婚偏偏被杜的爸爸嫌棄,情況就像劍雄成為了爸爸後阻止女兒跟人窮的阿世結婚一樣,是沒汲取歷史的教訓,當窮少年劍雄能獨力把女兒養育成人,為何劍雄又感到窮阿世跟女兒的婚姻沒出路?這種沒有反省的做人心態,便好比現實中幾十年前的年少者被獨裁政權摧殘了日常生活,到年少者成為老人後卻反過來贊同獨裁政權剝奪年輕世代的民主自由,換言之對我(或其他觀眾)來說,《Best Regards》不只是一齣愛情戲、親情戲,還是一齣諷刺力度十足的政治隱喻劇。

劍雄要獨力養育女兒,是由於杜鵑兒誕下女兒時因難產意外致死,可是我不喜歡編導處理難產致死的編排,那男方求婚時女方的肚突然劇痛並燈滅以暗示難產的場面設計,見到的是由喜變悲的過程太巧合而使全劇本來走的寫實劇情風格突然顯得突兀,但更重要還是這個無常的震撼證明了杜鵑兒的爸爸(沒出場)指這段婚姻沒出路是說得對,似只要求婚便立即被上天懲罰,難產本身不是純屬意外。其實編劇的創作重點不應寫難產(加求婚)的過程以炮製戲劇高潮,而是理應寫少年劍雄失去了妻子後怎樣將愛加倍給予年幼的女兒及為女兒付出、犧牲了甚麼,因這種描寫能強烈彰顯/對比著父女將來顯得隔膜疏離時,是怎樣有違初心。在編劇眼中,少年劍雄與阿世是同一類人,二人都深愛自己所愛的女子並盡心盡力為她解決了各種生活問題(小至代買牛雜,大至提供臨時住處),當寫了阿世與 Elaine 看皎潔月色的浪漫場面後,也見少年劍雄為杜鵑兒唱出整首《畫出彩虹》,「信心不稍動,就算此際我是貧窮,前面阻礙重重,難敵我情濃……」等歌詞除了見到巢嘉倫的唱是愛杜鵑兒愛得情真情濃外,也見歌詞內容跟劇情相當吻合,選歌選得好。

今昔交錯的兩條主要劇情線,於劇中總是演完成年劍雄的爸爸戲份後,便輪到燈光聚焦在少年劍雄與杜鵑兒的戲份,然後又輪到見劍雄爸爸怎樣跟女兒/阿世相處或面對自己,接著再次是少年劍雄的深情戲……這種如此類推的編排雖見少年劍雄與阿世是兩個互相呼應、對照的深情未婚夫角色,但就未能做到兩個時代的角色有更多互動及情感上的接通,劇中能成功做到兩代互動、接通的戲,是媽媽杜鵑兒寫了一封信給未出世的女兒,當女兒結婚前初看到這封寫著「李嘉欣(Elaine 的本名)降臨在這世上後,我們的家會是甚麼模樣呢?」的信時,便深深地被一直遺失的強大母愛力量觸動著,就連許多觀眾也會被演員伍詠霞演繹的 Elaine 受觸動戲,感染得在心中/臉上流下熱淚。兩條主線的今、昔場面其實是可以偶然交叠起來,使兩個時代得到更多更有意義的互動、接通,如成年爸爸劍雄是可以在同一個演區看到(憶起)少年時的自己(巢嘉倫飾) 也是窮得情深、窮得堅毅,便會對曾看不起眼前的阿世感到內疚,這種內疚的產生比起阿世單方面扭轉被拒結婚的困局,更見人肯反省自己、放下父權/權力的重大意義。少年劍雄被女方父親嫌棄的戲份於劇中有重點提及但欠缺詳細的刻劃,是成年劍雄想忘掉這段個人歷史嗎?總覺得成年劍雄若跟少年劍雄在同一個演區,成年者看到(憶起)少年者就女方父親嫌棄向未婚妻訴苦,那份苦澀也會使成年劍雄看到眼前的阿世時深感愧疚,從而讓觀眾目睹長輩不一定是頑固和不懂跟年輕人溝通,相反是可從過往的無奈經歷中學會了怎樣諒解、怎樣信任及怎樣跟年輕人好好溝通。

喜歡編劇的伏筆與延遲幾/多場戲才讓觀眾/角色得知事件真相的處理,如當觀眾得知 Elaine 因中文本名跟某女明星同名同姓而引發同學們於校園欺凌她後,即時一併知道的是 Elaine 為逃避欺凌便改新的中文姓名,可是要過了幾場戲後,觀眾才得知 Elaine 的本名叫「李嘉欣」。觀眾知道了 Elaine 中學時不開心是源自她被欺凌,奈何其後劍雄爸爸憶起女兒唸中學時常黑口黑面,原來是一直不知道黑口黑面的具體原因!當 Elaine 一直以為「李嘉欣」的姓名是爸爸改的,偏偏到劇末時 Elaine 才得知其實是由媽媽改的,換言之她錯怪了爸爸多年……不知道/後來才知道真相的編排與心理狀態,是使觀眾與角色有更深/更痛/更大惑不解的感受,而這些感受乃源自人與人之間不肯坦誠、直接地溝通。隱瞞的後果,既可以是觀眾遲點知道「李嘉欣」般沒甚麼大影響(甚至能激發觀眾的好奇心及帶來觀劇趣味),但也可以是破壞著兩個人的相處及關係,令雙方的厭惡和不信任加劇。劇中父與女的溝通困局,是值得任何想改善溝通、扭轉困局的人作借鏡,偏偏現實中慣於隱瞞真相/真實心聲的人實在太多,或許這正是香港人快樂指數每況愈下的一大原因。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