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聖誅》:正義,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聖誅》:正義,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看畢電影《聖誅》(Holy spider),腦海裏不期然湧現這名句。原文是法國大革命由羅蘭夫人(Madame Roland)於行刑前向協和廣場上的雕像鞠躬所留下的金句。汝之名是指自由,不過,用來形容這部電影也未嘗不可,卻可改為:正義,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電影改編自伊朗一宗駭人聽聞的連環謀殺案,連環殺手賽義德.哈奈在2000年一年間在伊朗城市馬什哈德殺害了16名性工作者。導演是曾拍《邊境奇聞》(Gräns)的阿里阿巴斯(Ali Abbasi)。與其說這是一部犯罪驚悚片,倒不如說是部探討人性的劇情片。儘管戲中不乏血腥暴力鏡頭,例如那「蜘蛛殺手」最愛用目標女子的頭巾帶重手勒死對方,然而說實在,電影只是透過那十多宗兇殺案,反映伊朗社會性別的不平等,以及極端宗教狂熱所構成的一闕悲歌。

這部電影有異於一般荷里活驚慄電影在於其背後所透視的社會意義。退伍軍人Saeed,有虔誠的宗教背景,美滿的家庭生活。他為何會興起殺人的念頭?儘管電影沒太明顯交代他的心理狀況,只在一次家庭聚會中描述他因小事對兒子大動肝火。或許他沒有先天的心理缺陷(戲中沒交代);又或許他沒有潛意識憎恨女性(但他對妻子極好);他更不會是反社會人格(他完全融入社區),那麼,或許是他扭曲了正義的意涵,以為用簡單俐落的方法,了結站在街頭的性工作者性命,是為人民做的偉大事情,是「替天行道」,是伸張正義!

與此同時,女記者Rahimi由德黑蘭走到聖城馬什哈德,追查事件真相。可惜她所到之處是極權男性中心,除了那個記者同工外,全都是輕視女性的大男人,那警察暗示對她有進一步行動;那法官甚至說以語言攻擊她,叫她不要製造恐慌,罵她是個可恥的女人。在一個男權至上的社會,難怪女性被嚴格要求裝束,甚或被物化,變成可任由兇手處置的城市「垃圾」。Rahimi受盡男性的歧視,最後,引發她決意以己為餌,捉拿兇手。

導演沒有按謀殺片原型帶領觀眾一同追兇,反之早段已交代兇手是名中年男子。謎底一早已解開但拍來仍張力十足,主要是兇手原來是個擁有幸福家庭的住家男人。幹麼會選擇深夜獵殺女性性工作者?儘管觀眾絕不會代入其變態心理狀況,卻有興趣知道是甚麼推動他日間是正常人,夜晚頻頻殺人?原來他心裏有自己一套「正義」,認為殺妓女只是為國家「淨化」環境,每晚艱苦經營殺人勾當,是神派給他的重任,簡直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事實上,正義並非如此。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認為正義可由福祉、自由和美德這三種方向分析。換言之,正義有不同層面的解讀。不過,就算從道德層面分析,也不能以剝奪別人生命來實踐一己的宗教道德觀,即如塔利班政權般,這不是正義,而是不義。正義是要透過宗教洗滌人的罪惡,拯救妓女於水深火熱中,直面社會的不公義,才是正義的本質。奉行教義,也沒權結束別人的生命,否則與恐怖主義無異。

導演在結局加上點弦外之音,兇手在法庭上反客為主,反駁控方的指控時自鳴得意,判刑後還不是怕得要死,把甚麼神的旨意都拋諸腦後了,證明他的價值觀不堪一擊。假如這只是一個人走歪了路,判刑後也告一段落吧。可是,社會大眾對判決竟然感到惋惜,其兒子還模仿父親行兇時的動作,更令人看後感心寒,因為社會如果視之為伸張正義,因而同情兇手,視男性控制女性為理所當然,不尊重每個獨立個體,能不令人不寒而慄嗎?

心寒的還不只是電影本身。今年9月,22歲伊朗女子瑪莎(Mahsa Amini)因在街上沒帶頭巾,被道德警察強制逮捕,並毆打致死。電影中也有一幕提到,當記者的女主角在酒店大堂被職員當面指示要戴好頭巾,並提到道德警察。電影在兩年前開拍,今年5月公映,導演似有刻意安排這情節,除反映女性在當地受到歧視外,亦側面對政府借宗教壓制人民表達不滿。

兇手Saeed心存所謂「正義」,重手捏死了十多名女性,最後,自己也要面對繯首死刑。同理,伊朗的宗教警察根據規矩法則,逮捕瑪莎,要求戴好頭巾,結果引起全國抗議。自由即正義,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