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生於聾人家庭,是否不幸?皓文似乎不這樣認為。
健聽的王皓文是應屆DSE考生,由於媽媽是聽障人士,他從小已要協助處理家庭的日常瑣事,提早接觸成年人世界。皓文在DSE中以26分佳績考入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科。受媽媽影響,他畢業後希望能投身助人行業,成為社工或老師。他沒有因為聾人子女的身份感到自卑,反而視之為使命。他說:「我覺得有咁嘅家庭反而係一件好事,可以令我更加識去關心人,用唔同嘅角度去睇嘢。代入一個聾人嘅角度去諗一樣嘢,反而更加知道社會弱勢有幾辛苦。」
自小成媽媽與外界溝通橋樑 不覺慘更視為使命
皓文與媽媽的關係非常密切,他記憶中的童年都是美好的。皓文分享,小時候媽媽常會帶他參加很多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輔導中心(聾福會)舉辦的興趣班和參觀活動,平時又會帶他周圍去,探索鄉郊地區,四處遊覽景點。皓文決定選修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科,也是源於童年的愉快經歷,希望可以藉着學科多了解世界、到不同的地方進行考察。
皓文指出,聽障人士其中一個最大的困難是使用電話,因此他自小已會幫媽媽打電話處理各樣事務,卻常被誤以為是小朋友玩電話而不受理,孩童時期多靠親戚熱心幫忙。媽媽亦從小就教會皓文很多生活技能,小一已經會煮簡單的餸菜,如炒飯、煎蛋等。當他漸漸長大,幫助媽媽的重任亦落到他的肩上。他回想當他還是小學四、五年級時,仍會因為自己的家庭背景感到自卑,但自升中後,漸漸明白媽媽聽不見並不是她的錯,想通之後就開始釋懷,更開始視照顧媽媽為自己的使命。對皓文來說,為媽媽分擔家務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平時他都會好好把時間分配,平衡自己與朋友玩樂和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皓文媽媽雖然是先天聽障,卻不太懂手語,日常多靠文字溝通,但由於教育水平不高,難以寫出文句通順的句子,一般人難以看得明白,要靠皓文翻譯。他笑言,日常溝通都要靠「估」,但全靠多年來相處的默契,他總能猜對媽媽的意思,他說:「好多時唔使講嘢都知佢想講咩。」他分享,於疫情期間人人都配帶口罩,令媽媽無法閱讀其他人的口形,在嘈雜的環境下,即使帶上了助聽器亦難以聽清楚其他人說話,更曾鬧出笑話,採購時誤會本來價值五百元的物品售價僅五十元。因此每當媽媽需要外出時,他總會緊隨左右,為媽媽提供即時翻譯;遇上學校家長日,他亦會陪同媽媽前往,提醒老師放慢語速及提高聲量,以助媽媽了解他在學校的情況。
聽障父母不能缺席子女成長 身教比言教重要
聾福會輔導中心主任簡綺鑾(Michelle)指出,聾人作為父母除了是受助者外,也是自己子女的照顧者,但很多聾人家庭都會因為他們的聽力問題而你把教養子女的責任交到其他健聽的家庭成員手中,令他們照顧者的角色無法發揮,更甚者無法參與子女的成長,難以與子女建立良好關係。她強調家長的參與對子女的成長很重要,雖然他們無法似常人一樣用言語和子女溝通,但透過身教亦能大大影響小朋友的成長。因此,在教養子女的路上,應盡可能讓聾人父母也參與其中,親友亦可以從旁協助溝通、幫助辨識小朋友是否在言語和聽力發展上有障礙,並在適當時候尋求社區支援等。
皓文眼中的媽媽並不是「怪獸家長」,從來不會在學業上給予他太多壓力,成績差也從不責難,只會從旁鼓勵。他形容,媽媽只會用簡單字句表達關心,卻總是語重深長,例如會跟他講「加油」、在備試期間提醒他早點休息、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等。他笑言:「讀書都係靠自己,但我細個唔讀書,所以靠唔住。」他回想自己小時候英文默書常常不合格,其中最高分的一次僅得八分,更被寫在成績單上,因此印象深刻。他分享自己溫書的策略是集中溫習幾個生字,目標是不要「攞零分」。因此當時得知自己居然獲八分的「佳績」後不但沒有不開心,反而感到驚喜。Michelle補充道,由於默書涉及聽寫能力,默書成績差在聾人子女間屬普遍現象。但當社會習慣以成績行先的視覺看事情,很容易會誤解成小朋友沒有努力讀書,令他們潛藏的家庭需要被忽視。
皓文自懂事後,就視照顧母親為自己的使命,亦成為了他努力讀書的動力。雖然母親不能在學業或選科上給予他很多意見或幫助,卻積極尋找社區資源協助,在選科上,媽媽亦主動聯絡了中心社工Endy為皓文進行升學輔導,皓文亦會尋求不同人的意見,他甚至自覺幸運,比一般在健全家庭中成長的同學擁有更多成長導師。
受媽媽影響 望投身助人職業回饋社會
皓文媽媽雖然是聽障人士,卻常常幫人。他分享一次當他正與媽媽一起等候過馬路時,突然下大雨,當旁人都望向前時,皓文媽媽竟察覺身後有一位途人正手忙腳亂地一邊撐傘,一邊為兒子穿雨衣,媽媽二話不說就上前幫忙。類似生活小事常有發生,皓文訝異於媽媽對周圍環境的敏銳度,亦因此留下深刻印象。受媽媽影響,皓文培養出正向積極,樂於助人的性格,畢業後更希望成為老師或社工回饋社會。他認為自己的成長經歷除了令他能切身體會聽障人士在生活上的困難外,亦令他學會換位思考,更容易理解社會中不同弱勢社群正面對的困難和需要,他說:「阿媽喺我由細到大都好鍾意幫人,我都想做啲回饋社會去幫人嘅職業,例如社工或者老師。」
皓文寄語其他聾人子女:「有個聽唔到嘢嘅屋企人唔係一種負累⋯⋯有呢樣嘢反而先可以充實翻自己嘅成長經歷,同埋可以令人生更加精彩。」
皓文寄語其他聾人子女:「有個聽唔到嘢嘅屋企人唔係一種負累、唔係一種困難,反而係一個挑戰,係一個正面嘅嘢嚟。我覺得應該要正面啲去諗呢樣嘢……有呢樣嘢反而先可以充實翻自己嘅成長經歷,同埋可以令人生更加精彩。」Endy指出,聾人子女的需要緣自於家庭環境的缺乏,雖然用肉眼看不見,卻呈現在成長的不同階段中。他們需要更多同行者,給予指導和協助,以減低他們對自身家庭的疑惑。幫助他們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接納自己作為聾人子女的身份。聾人子女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助他們轉化自身不幸。
聾人子女需要被忽略 需社會各界關注
Michelle說,皓文媽媽是中心多年來的服務對象,而且一直以來都很積極地參與中心舉辦的活動,她笑言,自己都是看着皓文長大的。在皓文的各個成長階段中,例如孩童時期的管教、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長大後的升學輔導等方面,中心內不同崗位的社工都能給予適當的協助。
註冊社工伍天羽(Endy)分享,皓文是比較幸運的個案,由於有健聽的父親,他在孩童時期遇上言語發展障礙比較少。但在其他聾人子女的個案中,部分由於雙親都有聽力障礙,很容易出現言語發展遲緩的情況。由於他們並沒有身體上的先天障礙,看起來與一般健全人士無異,他們的需要因此不被看見,現時社會上並沒有資源支持他們接受言語訓練。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輔導中心註冊社工伍天羽(Endy)(左)表示,部份聾人子女由於雙親都有聽力障礙,很容易出現言語發展遲緩的情況,然而,他們的需要卻不被看見。
記者:Iris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