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幼稚園收生面試期,一眾要「贏在起跑線」的兩歲幼兒家長固然早已積極備試,抱持平常心的家長也總希望子女可入讀適合他們的學校。這選校、申請入學和等待結果的歷程可說是每名家長的必經之路,挑戰程度主要在於心儀幼稚園的受歡迎度。可是,對於不少基層非華語家長來說,更大的挑戰是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偏見和障礙。
近年愈來愈多非華語家長明白學習中文的重要,渴望子女可以進入以中文授課的幼稚園,早日在自然語境下學習中文。非華語家長的意識愈來愈高,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親身體會到語言障礙使他們在就學和就業方面吃盡苦頭。
從幼兒階段開始透過日常溝通作訓練,是學好語文的不二法門。在各方的努力下,教育局近年加強了對幼稚園支援非華語學生的指引和撥款,當中包括幼稚園在網頁上提供英語資訊、在入學面試時語言支援,以至入學後的課堂適應等。
然而,任何指引和撥款均須適切的監察。在平機會恆常與非華裔社群接觸時,知悉仍有個別幼稚園不願意調整面試程序,依然只以廣東話面試,也沒有為不諳廣東話的申請者提供語言支援。試問怎可期望一直只在母語環境中成長的兩歲幼兒,能操另一種語言接受面試?校方又怎可以此判斷是否適宜取錄?平機會曾多次呼籲不應單憑語文能力篩走入學申請者,幼稚園可採用其他衡量和甄選方法,例如透過觀察幼兒遊戲時的表現進行評估。
由幼稚園開始接受沉浸式的中文學習,是促使在港非華語兒童日後踏上教育以至事業青雲路的關鍵。若在教育歷程的開端已遭到漠視,只會削弱非華語家長為子女爭取入讀主流學校的決心。然而,非華語兒童在共融路上遇到的障礙絕不止於此。
即使非華語兒童獲主流幼稚園取錄,也不等於華語和非華語學生可以一起學習和成長。平機會從不同持份者口中得悉,一些幼稚園會把華語和非華語學生分別編排在不同班別或課堂。有非華語家長更抱怨,校方把所有非華語生安排入讀下午班,上午班則全是華語學生。在別無選擇下,有些家長即使明白這種方式不利於學習語言或融合,只能無奈接受。
因應語文水平和學習需要作編班是無可非議。有時校方會基於非華語生難以適應與華語學生一起上課,或與相同背景的學生一起會比較安心等理由,把他們集中在一班,也可理解為兩難之下的取捨。但校方在編班時務必要意識到,若非華語生的課程和校園生活中忽略與華語生交流,雙方亦欠缺共同學習的時間和環節,這表面上為非華語學生設想的政策,實際上會造成反效果,對他們未來融入社會造成障礙。
兒童的適應能力極強,平機會見證過不少正面的例子,完全不懂中文的非華語生在學校的悉心教育下中文水平突飛猛進,教學團隊絕對功不可沒。因此,我深信只要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接受適當培訓,又有成功提供沉浸式學習環境的學校可供借鏡的話,他們都必然有能力處理混合不同背景學生的課堂。我亦希望教育局能提供更多相關支援和培訓,提升幼稚園的共融教學條件。
開設多元背景課堂有助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文化培養。同樣重要的是,兒童在年幼時便開始根據耳聞目睹的事情,形成對他人的定型觀念和偏見,甚至日後衍生歧視態度和行為。分隔不同種族的學生與融合教育的原則背道而馳,窒礙社會共融。在現今全球一體化的環境,跨文化視野是不可或缺的公民特質。從小開始培養此特質,無論對哪一個種族而言都是百利而無一害。
多年來,香港成功匯聚了不同種族和文化背景的人,這正正是香港的優勢和特色。若擁有此優勢卻不善加利用,最終被鄰近競爭者迎頭趕上,將會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