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社差唔多隔日就有大小研究發布,屈指一數,2024年頭10個月就有150份研究產出,包括2份大型報告、90篇研究文章同58條Podcast/Reels。
呢啲產出背後,當然多得唔少一眾助研者義工同研究員幫手,從開brainstorm 會研究題目構思、整理數據、外出考察、驗證資料、撰寫文章/拍攝錄製、製圖等等,少啲功夫都唔得。
不過,每個做過研究嘅朋友都會明白,研究係唔必然「包生仔」,有時「死亡率」可以好高的。研究員整理咗過去約半年研究到半路,發現「此路不通」落入dead end,要忍痛放棄嘅研究題目,或遇上困難而需要重新定位嘅研究題目,數落都有幾十個,包括:
*樓盤偽裝地理學--全港各區樓盤透過掩飾自己真正地理位置來提高價值?
*書展參展商歷年來源地比較分析--近年書展參展商來源是否趨向單一?
*漁護署禁止斬樹警告牌位置及數字整理--側面探視鄉郊非法破壞情況
這些研究點子,本身是出自研究員/助研者對新近社會議題的覺察,但有時經過資料搜集後,發現結果並非符合當初預想的假設(例如書展參展商的研究);有些則是研究資源不足,無法進行(例如全港性的樓盤偽裝地理學,最後只能完成深水埗區【註1】);有些則是很需要政府不願提供準確資料而無法繼續進行(例如禁止斬樹警告牌的確實位置能代表何處被非法斬樹,但豎立警告牌的漁護署「無法」提供資料)。
換句話說,係隔日一份大小研究產出背後,牽涉咗研究員同助研者義工嘅更多嘅心血,而公眾係未必見到的。不過,呢個係研究必經之路,研究工作進入dead end 不代表失敗,更可能是一種收穫,例如認知到當初的假設未必正確,研究過程對議題有更深入的認識,亦有助研究員在將來炮製更對應問題的研究題目,或能啟發了其他的研究題目,資料亦可以用於同一主題的另外一些研究題目中,所以並非白費心機。
研究,其實都係一個走向未知嘅過程,究竟發掘完後,係咪真係可以為公共討論嘅一啲盲點,打開一個缺口,又或者可以提供到一個另類視角,予公眾去檢視現時嘅一啲社會現況,喺研究到某個深度之前係不可知的,但呢啲或許就係從事研究嘅有趣之處,亦吸引到一眾來自唔同界別嘅朋友,同我哋一齊去挖料砌料,一齊去嘗試。
May 曾經花過心機的研究項目 RIP.
【註1】本研社:【別有用深】樓盤偽裝學:新盤最棹忌起喺深水埗?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