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專線小巴司機長期人手不足及老齡化,香港專線小巴持牌人協會早前更建議政府引入外勞。勞聯、香港運輸物流業工會聯會及公共小型巴士職工會今日公佈「小巴司機入行意願問卷調查」結果,有97.1%受訪者認為,小巴司機長期缺人的原因是因為薪酬福利低。勞聯亦反對引入外勞,稱令本地工友失去工作機會,建議僱主改善小巴司機待遇,提高入行誘因。
八成受訪者反對輸入外勞
調查於本月3日至6日進行,共收回210份有效問卷。當中約72.8%受訪者為職業司機,其餘27.2%為持本地駕駛證的其他工種人士。結果發現,84.3%受訪者反對以輸入外勞方式填補職位空缺。有97.1%受訪者認為,小巴司機人手不足的原因是長期以來的薪酬福利低;有61.4%受訪者認為是承受的壓力責任與收入不成正比,有54.3%認為是用膳及休息時間不足。
勞聯副主席儲漢松指,現時香港有逾六至八成50歲以上小巴司機,60歲以上更佔三成,顯示業界有明顯老齡化趨勢。他認為,該問題的根源在於小巴司機的薪酬待遇較其他運輸工種差,入行誘因低。勞工界立法會議員周小松引述運輸署去年調查數據,指運輸行業從業者去年的平均月薪為約22,430元,惟小巴司機月薪僅達約13,000元,難吸引年青司機入職。
根據調查,84.2%受訪者認為,小巴司機月薪需達17,001元以上,才能吸引年青司機入行,當中41.4%受訪者更表示月薪需達21,001至26,000才具吸引力。
勞聯:反對輸入外勞 本地勞動力可填補空缺
儲漢松亦反對政府引入外勞,他引述政府統計處今年5至7月數據,指目前從事運輸工作的失業者仍有1.75萬人。周小松亦補充指,香港現時約有4,000多輛小巴,估計需要12,000多名小巴司機,相信本地已有足夠勞動力填補空缺。
勞工顧問委員會僱員代表譚金蓮表示,雖然香港有輸入外勞機制,但多數不會考慮輸入低技術人員。她續指,由於小巴司機入行門檻低,相信本地已有足夠駕駛人士。她又指,疫情下本港湧現不少失業者,而小巴司機的職位空缺正好為他們提供了工作機會,故反對擴大輸入勞工政策,從而保障本地勞工。
小巴司機日走十轉月薪萬三 不敢用膳、去廁所
入行13年的小巴司機張先生(化名)稱,每星期需工作六日,每日工作8.5小時,坦言工時長,但月薪僅13,000元。他又指,小巴司機普遍月薪低,亦沒有明確加薪或晉升制度,即便僱主每隔數年會提出加薪,但亦為數不多。
他表示,僱主要求他每日至少載客「十轉」,認為時間相當緊迫,令他不敢花時間用膳及去廁所,「好似由尖沙嘴去元朗都已經要50分鐘,跑十轉已經要八個幾鐘。」他表示,平時自己只能吃麵包充飢,亦不敢喝太多水,避免花時間去廁所,憂長期下去或引發健康隱患。
就小巴司機人手短缺問題,勞聯、港運聯及小巴工會提出多項訴求,包括建議勞、資、官三方合作培訓本地工人;設立明確晉升制度、提高小巴司機薪酬水平;資助港人考取車輛牌照及報讀相關課程,及扶持小巴行業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