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報導】房委會擬清拆轄下四幢工廠大廈以興建公營房屋,包括長沙灣宏昌工廠大廈。四棟工廈目前出租率達97%,在宏昌從事紙藝品創作的青年租戶表示,創意產業十分需要本地的中小型傳統工業支援,「唔係淨係有個idea,最緊要係要整到出嚟」,認為清拆計劃將截斷創意產業與傳統工業的連結,亦忽視了房委會工廈本身是青年可貴的創業空間。
創業青年:唔係淨係有個idea,最緊要係整到出嚟
宏昌工廠大廈租戶阿蟲及Mic是公司的其中兩位創辦人,提供紙藝設計及製作服務,初時並無特定的工作室,後來於2013年遷入宏昌大廈,現時有三個單位。公司依靠品牌合作、展覽、商業企劃等營運,客源相當廣泛,過去合作伙伴包括香港設計中心、香港貿易發展局及元創方等。阿蟲指,因他們的製作需要一定空間,故選擇了空間較大、配套較完善的宏昌工廠大廈。
Mic與其他創辦人在讀書時期修讀設計,畢業後便開始嘗試循自身興趣發展。阿蟲表示,在香港從事創意工業通常需依賴內地或海外生產,但他們選擇堅持「Made in Hong Kong」,「將製作嗰條鏈接過返嚟」。他們認為創意產業在香港前景不俗,但如果本地的輕工業沒落,創意產業亦難以獨自營運,「唔係淨係有個idea,最緊要係整到出嚟」。
阿蟲續指,現時本地的創意產業均有與傳統工業合作,工廈為合作空間帶來可能性,創業產業設計的產品,並不一定要在內地製作成品。Mic表示,他們一直有與工廈內其他師傅幫忙,原因為溝通方便,亦可以有效率地跟進工作進度,確保成品質素。他們有一次需要製作近千隻紙蜻蜓,於是先找樓下的工廠做刀模,再找師傅用大型啤機「一個pattern大量複製」,當中涉及傳統工業如印刷或使用啤機。
與大型印刷公司的一站式工序比較,傳統印刷多是家庭式營運,「用一個machine做一個生產工序」 ,往往被視為落後,但這種模式對中小企而言較有優勢。他們表示因為以公司規模而言,不可能找到大型工廠協助他們只做一個步驟,故工廈內其他小型印刷廠,能令製作更順利。阿蟲強調,創意產業與傳統工業的關係並非一買一賣,而是環環相扣的生態圈。他強調傳統工業並不是夕陽工業,而是可以與創意產業一起,為彼此賦予新的價值和方向。
稱工廈空間偌大 自由度高
作為創業者,阿蟲亦坦言身邊不少朋友曾問為何不申請政府的設計創業培育計劃(DIP),使用旗下的創業培育中心(孵化器)爭取支援。他稱公司營運已逾10年,只要找到適合的條件,便不需伸手領取政府的資助,加,而工廈的自由度亦較「孵化器」為大,故他們傾向在工廈發展。他認為政府要推動年輕人創業其實有很多方法,除了「孵化器」,年輕人亦有條件以另外方法創業,例如有租金穩定的工廈。
阿蟲提到,雖然「孵化器」同樣能提供穩定租金,但其單位空間有限,生產工序需交由內地工廠負責,變相難以跟進其製作質素及進度。他又留意到市面上普遍售賣的飾品均較小巧,背後原因不排除是製作空間不足,結果反過來侷限了本地工藝發展。阿蟲表示,他們的公司之所以能製作到大型紙品,例如曾為銅鑼灣利園商場製作由2,000粒小盒子組成、高達10米的展品,正正是歸功於宏昌工廠大廈偌大的單位空間。
嘆清拆計劃打亂未來部署
Mic表示,他們所有成品的工序全在香港製造,故於疫情期間亦未受外地工廠停工所影響。縱觀香港市場,較少公司與他們有相近的製作,他們亦靦腆地承認自己公司是香港的先驅者之一。他們認為宏昌工廠大廈提供的完善條件,不論是工廈本身的基建、工廠之間在技術上各取所需,才能有助創意產業發展。
一提到拆卸問題,Mic隨即顯得苦惱,指需要在私人市場找適合的地方並不容易。阿蟲指已「活化」的工廈已偏向放棄大型製作,例如更改車床、空間縮減,較適合辦公室而非製作工程,形容「工廈已經變成商廈格局」。房委會的突襲清拆令他們陣腳大亂,預計須擱置現手上的工作才能專心搬遷,將會損失不少生意。阿蟲和Mic無奈表示他們無計可施,為了公司發展只好搬遷到其他工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