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市民恢復日常生活之際,港府仍一直以疫情為由,除了為進一步提升疫苗接種率而出動「派米」等招數外,也繼續多項防疫禁令,而每當看見周末處處人山人海,然後某些執法人員「選擇性執法」,既荒謬,又矛盾。至於宣布多時的五千元電子消費券,終在上月初發放第一期,總共為二千元,以消費帶旺經濟,原本無從挑剔,但港府在發放消費券時設下多從關卡、限制,形同「阿茂整餅」(多餘)。
研究派發之初,陳茂波經已多次表明不會一次過向市民派發全數五千元,但又不知何故要故弄玄虛,說甚麼不會分五期、又不少於兩期,如此舉旗不定原因為何?難道港府連決定這些民生事情的權利都已喪失?要先向「上大人」作請示?結果想出個二、二、一的策略,然後用不同電子支付方式,分發期數又有差異的方法,令人無所適從。
其次,消費券是派發予市民,他們如何使用,又何須管束?一說不能到海外網站購物,二說不能繳交水電等費用,原本連用作乘搭交通工具亦說不可,只是形勢問題,才有所放寛。其實消費券設立的原意,是刺激經濟,而市民的消費行為五花八門,設下不同限制,不單在操作上難以推行,徒添行政費用,此為「阿茂再整餅」。
而前兩天在消費券秘書處外,大批長者因為不懂處理電子消費券問題,大排長龍,因籌號有限,部分更撲了空。事實上,很多長者仍未能適應使用智能手機,更遑論電子支付,即使是用八達通登記,也須在網上登記。過往若有類似情況,民選的區議員應該都能協助他們解決難題,可是如今政治形勢下,有心協助的區議員已「買少見少」,而那些號稱「防火委員會」、「滅罪委員會」能代表市民的人,此時當然是尸位素餐,毫不能派上用場。
最後,其實這個電子消費券認可的主要供應商,其中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都是得到「國家認可」的支付渠道,很早期已全面進駐香港的消費市場,而且亦有鋪天蓋地的宣傳攻勢,如今更成為電子消費券的指定交易平台,可謂更進一步滲入市民的生活。要知道登記這些支付方法,是需要大量個人資料,加上這些資料的存取方法、和哪些其他平台分享,亦沒有很確切的答案,結果所有引發起來的責任,當然也是「用家自付」。
如此「阿茂整餅」,好事多磨,不單為一眾長者帶來麻煩,更加設下多重關卡,港府的所謂「治理能力」水平,已是路人皆見。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