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報導】垃圾徵費計劃原定去年12月開始,不過當局稱因為擔心聖誕、農曆年假期間清潔工人會不勝負荷,推遲至今年4月1日推行,「適應期」同樣是半年。現時距離執行尚餘不足3個月,多項問題再次浮面。有電台節目聽眾批評政府「根本無做功課」,又指當局「既然無智慧嘅,咁多人畀咗咁多意見佢」,應在收集所有民意後「再做功課」,押後一年實施。有法團成員表示,局方稱不建議物管「包底」,但質疑垃圾袋「穿咗爛咗,係咪有佢呢」,批評政府「講咗等於無講」。
港台電台節目《千禧年代》連續多日討論垃圾徵費,工聯會葵青區議員周潔莹表示,區內很多私人屋苑和劏房街坊皆不了解徵費細節,管理費加價潮亦已陸續開始,有單幢唐樓管理費由原本每月300元加至400元,加幅超過三成,原因為垃圾徵費初期或出現混亂。她引述居民不滿唐樓本身已無保安,質疑是為變相替劏房戶埋單。
舉報有難度 違例者會「靜靜雞」扔垃圾
如何監管市民「正確」扔垃圾,將是一大難題。環保署稱正在籌備手機應用程式,予市民上載照片和GPS定位舉報。不過周潔莹表示關鍵是「睇唔睇到」(亂扔垃圾情況),認為有心違法的市民會「靜靜雞」,難以尋找源頭。
多名致電節目的聽眾亦一面倒批評政策混亂。本身是法團成員的陳先生指,他們亦因應垃圾徵費增加管理費,原因是法團需購買最大容量的指定垃圾袋。他提到大廈樓高二十多層,垃圾經垃圾槽直墮地面時,垃圾袋「穿咗爛咗,管理公司係咪有由佢呢?」他無奈表示,「唔到你唔執手尾,係焗住要」,他批評當局著物管公司不要「包底」「講咗等於無講」。
師奶難明為何不統一全港「一袋兩用」
聽眾馮女士指垃圾徵費已經延遲推行,但政府「根本無功課,如果有做功課,依家唔會咁多問題」,她直言「既然你無智慧嘅,咁多人畀咁多意見佢」,認為局長應該收集所有市民打上電台電視台的意見,「做哂功課先再推行」,要求押後一年實施。
馮女士又質疑,日常使用的一蚊膠袋可作垃圾袋使用,「點解要用政府嗰個?好多嘢可以慳錢」,她又批評「政府點解要帶頭賺錢,點解啲膠袋要咁貴」。另一聽眾梁女士則表示,從街市買菜買魚得來的膠袋、外賣用膠袋,在垃圾徵費下最終會被棄置,徵費沒有減少垃圾,不明白政府為何不推動「一袋兩用」,即買餸回家清洗後將膠袋作垃圾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