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除了講「死」,更要講「生」——本土研究社《講環講》第一講

除了講「死」,更要講「生」——本土研究社《講環講》第一講

本土研究社推出每月一聚系列《講環講》,第一講請來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的麥希汶,以及環境教育及生態保育工會的Anson,就講題「你為鯨祉?」與約40名聽眾了解鯨豚故事。

筆者原以為活動會聚焦在最近鯨魚事件所揭露的政策漏洞,豈料希汶劈頭就提到事件除了鯨魚的「死」,反映的還有社會對鯨豚之愛戴,市民認為鯨豚值得被尊重與擁有自由。隨後,希汶開始講解被圈養鯨豚之慘況,提醒我們在討論鯨豚福祉時,除了講「死」,也要講「生」。而有時活着比死亡更難受。

被圈養鯨豚會被迫違反自然表演人類喜歡的動作,身心俱疲。而依賴冰鮮食糧會使鯨豚們營養不良,也因此必須被餵食不同補充品來「吊命」。同時,鯨豚依靠回音定位了解自身位置,惟水族館的魚缸通常非常窄小,令回音反彈率提高,造成難以忍受的滋擾,不少鯨豚會因此自殘。總體來說,被圈養鯨豚的壽命比起野生同類往往短幾倍有多。

正因上述道德爭議,世界各地開始逐步淘汰圈養鯨豚,惟中國卻反其道而行,有鯨豚的水族館由2014年的39家躍升至2018年的72家,為的就是滿足人類自私的娛樂需求。

接力希汶,Anson續說人類的無知與貪心如何令鯨魚受苦:船舶碰撞引自的傷亡、過度撈捕導致的瀕危絕種。據Anson所說,石首魚生活在墨西哥海域,其魚鰾(花膠)備受港人擁戴,惟撈捕時常會不小心捕捉居住同樣海域的小頭鼠海豚。至今,該水域的小頭鼠海豚只剩下十來頭。

講者分享完結,主持人把焦點拉回西貢鯨魚事件,問及這事件會否成為一個分水嶺,推動政府修改政策。問罷,有觀眾馬上搖頭,有人面面相覷,主講人也悲觀地回溯以往類似事件,相關的「後續」與「改善」皆在熱潮以後便束之高閣。但同一時間,主講人也提到自身機構會繼續關注事件,並就事件發聲,希望推動改革。主持人則提出必須持續了解事件,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時代或許很壞,但總有人會繼續點燈。誠如「本究」格言:「研究賦予力量,知識使人自由。」參與活動收穫的除了豐富知識,還有滿滿感動。

「本究」將於每月第一個星期四《講環講》,講死更講生,有燈也有人。

(筆者與「本研」沒有任何利益瓜葛。)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