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報導】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018年宣布推行過渡性房屋,資助非政府機構申請政府土地興建,正營運95個過渡性房屋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今早(5月23日)聯同劏房居民召開記者會,展示位於長沙灣英華街的組合屋示範單位。項目由關愛基金資助,預計於2022年第一季落成,提供140個單位,期望可協助600名輪候公屋的基層市民。
長沙灣英華街的項目由社協營運,項目將提供103個約140呎的細單位、31個約280呎,可讓3至4人家庭入住的大單位、4個350呎,可供5至6人入住的大單位,另有一大一細的無障礙單位。現場所見,示範單位層項目屬第二大的單位,分間成兩房一廳,設有獨立廚廁。
社協預計項目於10至11月會開放接受申請,申請條件包括需輪候公屋滿3年或以上,租金為租客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五,或依照綜援住戶津貼計算。一般細單位每月租金只需2,000至3,000元,而大單位亦只需4,000至5,000港元,水電費另計,但會提供熱水爐、抽油煙機、冷氣機等設備,以及免費維修服務。
71歲獨居老翁呻上落唐樓吃力
現年71歲的陳先生與內地妻子結婚後生下女兒,及後更賣樓供女兒到澳洲讀書,惟妻兒一去不返,杳無音訊,他目前孤身住在荔枝角道一間月租3,100元的劏房。曾任職保安的他去年屆滿七旬退休,只能依賴綜援生活,但年紀大行動不便,上落唐樓樓梯困難,「行兩層就要抖」。他又大呻自己輪候公屋多年,惟沒有結婚證書不獲批單位,要單方面離婚亦非常費時,感覺求助無門。
少數族裔家庭被迫長開冷氣 電費高昂
21歲的巴基斯坦籍娜菲莎和在建造業工作的丈夫在深水埗元州街月租4,000元、位於9樓的天台屋居住兩年多。她透露天台屋有2房1廳和獨立廚廁,但坦言要帶著兩名1歲和3歲的兒子,「抱上抱落」出外買菜十分吃力。她又稱天台天花板用木板建成,夏天時會發熱,必須長期開冷氣,每兩個月要繳交約2,000至3,000元電費,而且下雨打風又要擔心漏水和倒塌的問題,走廊樓梯亦不時有老鼠出沒。
她表示業主大多不願出租單位給外籍人士,經常投訴他們難以溝通,以及對其烹煮的食物有微言。輪候公屋近3年,她指出,像他們一樣的四人大家庭輪候時間特別長。她期望日後獲得層數較低的單位,讓未來即將要上學的兒子有多些落樓嬉戲的機會,「小朋友都活潑啲、精靈啲」。
社協冀政府主導項目 協助承擔建築成本和風險
社協副主任施麗珊表示,現時公屋申請宗數超過25萬宗,房委會五月最新公佈數字顯示平均輪候時間維持5.8年,長者一人申請也要等3.6年,土地供應長期跟不上需求,基層唯有被迫聚居在劏房等不適切住所。她續指,雖然政府稱未來十年可供逾3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土地,惟收地、興建期間困難重重,事實上未來五年公屋平均供應僅維持2萬個單位,未來三年又只提供1.5萬個過渡性房屋。
施麗珊又指,社會房屋未納入正規房屋政策,房協和房署不能興建有關房屋,要倚賴志願團體帶動,過渡性房屋所需的社區服務亦沒有資助,團體難以承擔建築成本和風險。她認為政府作為過渡性房屋供應者,應主動規劃及興建各個項目,並借助部門在管理房屋和工程上的經驗,協助推行項目,將逾80餘億元的專項資助按工程獨特性發展需要定期調整項目資助。
建築公司:C和T型設計可避開渠管 「盒仔」循環再用
負責項目的周德年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建築師譚漢華指,並不是每塊土地都適宜興建永久性房屋,更要經多重審核程序。以英華街項目為例,由於地底有不少渠務管道,必須以C和T型設計遷就位置,並運用空出來的空間建構社區共用設施,例如公園或廣場。他續指,過渡性房屋項目只有數層,能減少影響鄰近街坊單位的景觀。
工程承辦商及組件生產商有利建築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慧敏則指,是次涉及196個「盒仔」,大部分工序在工廠完成,然後吊運至工地,合共約四個月就能建成,基層住戶搬到公屋後便可以拆卸,再搬到其他過渡性房屋地盤循環再用 。
根據運輸及房屋局五月份的數字,目前1,305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已經落成,興建中的有2,343個,仍有逾萬個尚在啟動中或深入研究中,總計目標單位數目為13,99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