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部分「港漂」稱不慣香港處處禁煙 稱太嚴苛有礙旅客人才來港

部分「港漂」稱不慣香港處處禁煙 稱太嚴苛有礙旅客人才來港

【獨媒報導】隨著近年港府推出「高才通」及修改「優才計劃」,越來越多內地人來港求學、工作成為「港漂」。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吳傑莊早前與青年港漂總會早前進行了「港漂定居香港滿意度調查」,透過網上問卷訪問了近800名「港漂」。根據調查,雖然有超過八成受訪者對香港前景持正面態度,但亦有約三成受訪者認為香港生活和民生規管越來越多。有人談及香港煙酒文化,稱不習慣香港到處是禁煙區而沒有吸煙區,亦不習慣香港人不愛吸煙飲酒傾公事。

張欣宇表示,調查反映絕大部分的「港漂」都看好和喜歡香港,但同時亦反映生活方面的過分管制亦會帶來反效果,認為香港政府應該要積極有為,但並不能越管越多,「要小心唔好要管越多,積極有為唔代表事無大小咩都要管。」

是次調查於去年12月16至29日進行,近800名受訪者中,超過八成為35歲以下年輕人,而其中52%受訪者在港工作,其餘48%則在港讀書。在港工作的52%受訪者中,以金融及教育業最受歡迎,保險及資訊科技行業為次,67%受訪者月薪逾2萬元,其中更有14%達5萬元以上。

「求學」成來港最大引誘

調查發現,超過六成受訪「港漂」來港的目的是求學。受訪者來港求學的兩大原因,為香港與國際接軌的教育模式,及本港擁有多所排名世界前列的大學。青年港漂總會發起人莊詠琳指,香港的教育模式與外國相似,而且於香港讀書後回到國內的競爭力比起內地大學的畢業生更高,甚至能夠更容易入讀北大、清華等內地著名大學,因此吸引許多內地學生來港入讀副學士、學士,甚至碩士學位。她形容來港求學對內地學生而言有着「極端的吸引」。

張欣宇 莊詠琳 吳傑莊
左起:立法會議員 張欣宇、青年港漂總會發起人 莊詠琳、立法會議員 吳傑莊

大多數看好前景 惟感香港行業欠多元

近年香港經濟表現疲弱,但調查指出,有超過八成受訪「港漂」對於香港的前景感到樂觀,看好香港的發展前景,分別有44%和29%的受訪者表示,香港薪酬較高及香港的發展前景是他們來港的主要原因。

縱然有超過八成「港漂」看好香港前景,但亦有53%受訪者表示希望本港能夠增加多元就業機會。莊詠琳表示,現時「港漂」來港後的工作機會主要來自金融和保險業,但其他行業對於「港漂」接受程度相對較低,希望港府能夠提供更多支援,令「港漂」的發展能夠更為多元:「睇吓我哋嘅政府會唔會更加多嘅支援佢哋。」

莊詠琳又指,本港在電商運營、創科和人工智能的應用等方面落後內地5至10年,若港府能夠提升不同產業的發展,除了能夠吸引更多國內青年來港發展外,亦能為本港經濟轉型提供一個很好的動力。

吳傑莊亦表示,「十四五」規劃中提到香港應發展成「八大中心」,除了發展過往的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外,創科中心等方面亦應繼續積極發展。他認為,若「八大中心」政策能夠在本港再加以落地發展,能夠提供新來港人士更多就業機會。

部分人感生活管制增加 張欣宇籲做「服務型政府」

除就業機會欠多元外,有三成「港漂」認為本港的生活和民生管制越來越多,部分政策過於嚴厲,或會減卻留港意欲。對此,張欣宇表示明白和認同政府近年需要由以往的「積極不干預」轉型為「服務型政府」,但認為這並不代表政府應該過度規管民生和生活方面。他指,「服務型政府」應該要積極有為,但不應越管越多,「積極有為唔代表事無大小咩都要管」,政府應利用民間的活力,將自由度和市民的選擇放在一個更主導的位置。

吳傑莊則補充指,政府的規管除了令「港漂」在觀感上感到越管越多,同時亦令到香港多元化優勢逐漸減退,令很多「港漂」選擇返回內地發展,認為政府推出政策是不應過於嚴厲,又希望政府推出政策時可以聽取民意,更靈活地推出民生政策。

「港漂」質疑禁煙政策太嚴苛

另外,對於港府近日提出有意禁止加味煙,大部分受訪者認為現時經濟環境不適宜推行,有16%受訪「港漂」認為政策太過嚴苛,另有16%受訪者認為禁煙政策會影響內地旅客和人才來港。

吳傑莊表示認同,又指若果禁煙政策過於極端或以「一刀切」的方式推行會導致香港的環境過於壓抑,有機會令人才卻步,放棄選擇來港。他指,本港現階段應該「拼經濟」,禁煙政策應該要再進行討論,視乎社會情況分階段推出,認為此舉有助「港漂」和其他國家的人才更能適應和融入香港。

吳傑莊又稱,有國際展覽的舉辦方曾問及本港的禁煙政策,「係咪禁晒電子煙,加熱煙啊?」他認為過於嚴厲的禁煙政策將對本港產生負面影響,重申政府應平衡市民的適應程度和公共健康的考量,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推行禁煙政策。

張欣宇亦表示同意。他指過分嚴厲的禁煙政策,會影響國際社會對香港的觀感以及香港的品牌和形象,認為禁煙的重點應放在對下一代的教育和減少影響他人的方面,又反問:「係咪完全唔可以容納?啲手法係咪一定要去到咁激進嘅操作呢?」他希望港府在禁煙政策上能夠以更包容的方式去處理:「香港有空間容得下唔同取態嘅人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