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運輸署1.26億換全港行人過路裝置及斑馬線「黃波燈」稱試行效果正面

運輸署1.26億換全港行人過路裝置及斑馬線「黃波燈」稱試行效果正面

【獨媒報導】運輸署數年前展開安裝「染紅」路面警示低頭族的過路處投射紅光輔助裝置,去年推出「嶄新」對角行人過路處試驗計劃。署方向立法會表示,計劃用1.26億元更新「行人過路發聲裝置」,以及豎立在斑馬線的黃波燈。其中發聲裝置新增5項功能,包括「語音提示」,只要按動底部按鍵,裝置就會用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朗讀讀出附近街名,運輸署指可讓使用者得悉身處位置;裝置另有摸讀地圖和發光組件,供弱視和視障人士使用。

至於斑馬線的新款「黃波燈」,署方指在2022年推出的試驗計劃,駕駛者在新黃波燈前讓路予正橫過斑馬線行人的比例,有明顯上升,由42%升至80%。當方認為計劃效果正面,決定進行全港更換。

運輸及物流局向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述及兩項「提升及改善」行人過路設施,兩項工作已經招標,但沒有在文件提及中標金額,以及合約服務的內容。

發聲裝置9,870萬批標 約500支黃波燈盛惠2,678萬

《獨媒》翻查資料,運輸署去年5月已為「行人過路發聲裝置」招標,要求中標公司須在標書生效後的12星期內,確保發聲裝置已經可以使用。署方在去年10月公布招標結果,結果中標公司是安信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發聲裝置的抵倉價格約為9,870萬元。

「發聲裝置」的先導計劃在2021年至2023年展開,目的是收集視障人士和其他市民對新發聲裝置實際運作的意見,在深水埗區、觀塘區、南區、東區和油尖旺區的20個路口安裝新裝置。新裝置有5種新功能,首先是安裝發光組件,讓弱視人士更容易找到行人過路處的位置,另外有供視障人士提供過路資訊的摸讀地圖。

發聲裝置增朗讀街名功能

另外新裝置亦加裝「語音信息朗讀功能」,按動設置底部的啟動按鍵後,裝置會用廣東話、普通話和英文讀出過路處附近的街道名稱。另外新裝置可以非接觸式操作,當局稱可以減少使用者在衞生方面的考慮;最後是新增「夜間模式」,當夜間沒有視障人士要過馬路時,裝置會減低聲響,減少對附近居民影響。

不過在「夜間模式」下,若視障人士需要過馬路,就要用「專用無線裝置」或手機應用程式的遙控功能,才能「解鎖」短暫提高發聲裝置的聲量。

當局在文件提到,新裝置先導計劃運作暢順,視障人士團體亦表示支持,運輸署已按招標程序批出合約,承辦商將更換全港約13,000套發聲裝置,在今年第二季逐步投入工作,預計在2027年前全部完成更換。以標書到倉價計算,每套裝置成本約為7,600元。

司機讓斑馬線行人比率升40%

文件另一項提及的設施升級計劃,是更換於斑馬線上的黃波燈,目前全港有230個斑馬線過路處,根據《道路交通(交通管制)規例》,當行人踏上斑馬線時,車輛必須停車並讓行人先行;另外斑馬線上亦要架設「黃波燈」。當局指政府不時接獲市民意見,指一些司機沒有在斑馬線前停車,影響行人過馬路的安全。

運輸署在2022年在葵青、深水埗、九龍城、大埔區5個斑馬線過路處推行試驗計劃,新款「黃波燈」發出閃動白光,更顯眼易見,即使是白天,也能清楚地吸引注視。根據試驗計劃的經驗,駕駛者於斑馬線前停車讓路予行人的比例明顯上升,由42%上升至80%。

署方同樣指,新款「黃波燈」效果正面,運輸署已委託機電工程署更換全港斑馬線過路處的傳統「黃波燈」,工程已在2024年底開展,今年3月陸續投入運作,2027年全部安裝完成。

根據招標紀錄,機電署去年10月批出合約,更換全港220個斑馬線過路處上合共約500支黃波燈,承辦商需要在土木工程包括評估及監察下,確保豎立安排及安裝結構,工程預計在2027年7月完成。工程最終中標公司為「凱諾有限公司」,估計標價約為2,687萬元,即每支新款「黃波燈」,成本約為5.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