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通訊辦提醒因「技術障礙」 電訊商發送可回覆短訊不會有「#」號

通訊辦提醒因「技術障礙」 電訊商發送可回覆短訊不會有「#」號

【獨媒報導】通訊辦下周四(28日)起在電訊業實施「短訊發送人登記制」,由獲登記及認證電訊商發出的訊息,發送人名稱將加上「#」號,讓市民有所辨別。不過通訊辦助理總監湛兆仁今早在電台節目補充,若屬於「可回覆短訊」,即使是獲認證的電訊商,發送人名稱不會有「#」號,他解釋是「技術障礙」,並指如果收到這類沒有「#」號的訊息,市民要提高警覺。湛又表示登記制不適用於所有即時通訊平台,因為不屬於電訊服務。

通訊辦助理總監湛兆仁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由電訊業界率先推行,原因是業界有份成立登記平台,可以攔截無登記的偽冒電訊商用戶,較熟悉制度運作。他透露銀行業界正就其系統做測試,預計明年首季可以參加「短訊發送人登記制」。

收無「#」號 用戶自己提高警覺

湛表示「#」號一定是在發送人名稱開首,若「#」號在其他位置,一定是假帳戶,「#」號亦不會出現在內容。他呼籲市民遇到沒有「#」號的手機短記應提高警覺。

不過在一類情況,即使是獲認證電訊商發出的短訊,名稱開首都不會出現「#」號。湛兆仁解釋是「可回覆短訊」,例如用戶即將耗盡月費計劃數據,電訊會向用戶發出短訊問,詢問會否增購數據,用戶按下「1」,「2」或「Y」回應。他表示該類短訊因為「技術上障礙」,只能以號碼開首的名稱發送,而不能用「#」號。

主持人質疑會令市民造成混亂,湛兆仁稱「點都好,陌生人畀嘅訊息,要睇清楚內容」,他指按警方執法經驗,詐騙短訊大多都在內容附有超連結,要用戶點擊後輸入不同個人資料,例如銀行戶口,不會要求用戶以「1」或「2」回覆。

至於即時通訊軟件泛濫的詐騙訊息,今次制度是否可以保護市民?湛兆仁表示社交媒體通訊不屬電訊服務,即使是電訊商,亦無法得知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