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施政報告指出,由於香港居住環境狹窄,地區的公共空間應為兒童提供一個有趣味的遊玩地方。而根據立法會研究文件,截至2017年,由康文署管理、逾600個公共遊樂場中,葵青區每名兒童所享用的人均遊樂場面積只有0.16平方米,為全港最少。葵青區的兒童不但居住環境狹窄,就連玩樂的空間也欠奉。有見及此,本報走訪了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青衣公園遊樂場及位於葵芳新都會廣場內私營的「歷奇公園」,看看家長及小朋友們對現有區內遊樂設施的意見。
公私營遊樂設施大不同
記者於週日上午到達青衣公園,可見遊樂場的人寥寥可數,場內的九成家庭都表示自己並非葵青區居民,只是路過。而居住於青衣數年,育有兩子的黃女士則表示,其實很少來青衣公園的遊樂場:「雖然住在旁邊,但通常假日都會帶兒子去荃灣廣場或其他郊外地方。不過荃灣那邊人亦太多了,都驚會走失小朋友。」當記者問到設施的趣味性時,5歲的陳小朋友就認為「Ok啦, 個個公園都一樣」,並指出一星期只能到公園玩耍20分鐘,因每日下午都要學英文及打乒乓球。在同一時段,位於葵芳新都會廣場內的「歷奇公園」卻人頭湧湧,連滑梯都要排隊方能進入。 大部分使用者均為葵青區居民,亦有部份家庭是來自其他區域,因到商場消費才上來遊玩。8歲 的何小朋友表示:「呢到嘅滑梯好好玩,可以喺好高瀡落嚟!」何家長則認為,「歷奇公園」內設有親子元素,較能與子女享受親子樂。
公共空間不足由私人機構填補?
公民黨青衣地區發展主任冼豪輝曾向康文署查詢區內公共遊樂場使用率,但政府卻回覆指沒有相關數據。他認為現時政府有規劃標準,卻忽略設施的質素與使用者意見。他說:「康文署不會想這些。雖然有標準,但沒有人使用的話,興建一個無用的設施又有何意義?若政府繼續以這個邏輯作規劃,遊戲設施永遠不會有改善空間。」他續指,私人機構現時為政府填補漏洞,但不代表此為健康的現象:「若有一天商場認為兒童設施再無法帶來商機,將用地改作其他用途,那小朋友又失去了一個玩樂場所了。」他強調,遊樂場攸關下一代的身份認同,「下一代長大後到底會稱自己是青衣人、香港人,還是其他身份?如果連成長階段都不在自己社區,長大後又怎會在葵青區紮根、付出,最後只會想到自己。」
港府在設計兒童遊樂設施時鮮有向真正的用家—小朋友諮詢意見,有街坊表示,始終小朋友才是設施使用者,希望能讓他們多參與規劃的過程,發揮創意同時了解社會運作。在台灣,有組織 關注遊樂場設計問題,因此針對兒童遊戲權等議題,向各持份者進行意見諮詢,由下而上推動遊 樂場變革,為孩子找回特色滑梯及攀爬架。而港府近年斥資2800萬元改造位於屯門公園的共融遊樂場大受歡迎,故計劃擴展至其他公園。首年初步的17個選址中包括青衣海濱公園。
屯門共融遊樂場為康文署與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的合作成品,場內不單設施多元刺激、有沙有水,更重要的是採納了區內小朋友意見。針對兒童諮詢,冼豪輝早前舉辦「您」想中的兒童遊樂場繪畫比賽,收集區內兒童心中的公園模樣,並把冠軍作品 呈上康文署。
冼豪輝參選2019年區議會出戰青衣偉盈區,同區候選人還有工聯會麥美娟。 記者曾致電麥美娟查詢訪問,辦事處職員以書面補答,指麥美娟團隊過往推動政府在區內增加及改善兒童遊樂設施,包括翻新設施及重鋪地墊等,並認為民政事務局、康文署、規劃署等部門責無旁貸,必須檢討現有政策,為兒童遊樂設施的建設訂立準則,包括考慮修訂《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以提升兒童遊樂場的供應標準。她亦認為政府應研究在青衣區內增加不同形式的遊樂設施,把兒童的意見加入設計之中,以提供共融、富趣味性和創意的遊樂設施。
記者:陳復悠、黃采華、覃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