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調查指近九成少數族裔長者及護老者無用過主流長者服務

調查指近九成少數族裔長者及護老者無用過主流長者服務

(獨媒報導)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公布一項調查,近九成受訪少數族裔長者及護老者,從未使用主流長者中心服務,他們礙於語言障礙及文化差異,對主流服務信心不足。服務處負責人曾婉姬認為,少數族裔是否求助,很在意「覺得呢個地方係屬於佢」,但與公營服務職員很多時語言不通。另外,安老院亦未必能提供清真食物,以及是否祈禱室,種種宗教和文化差異令少數族裔卻步不求助。

服務處於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進行「少數族裔長者使用主流服務調查」,以問卷形式訪問200名60歲或以上的南亞裔長者及50名護老者。調查結果發現,少數族裔礙於語言障礙及文化差異,減低主動㝷求主流公共醫療服務的動機。有87.6%受訪者從未使用主流長者中心服務,即使曾尋求主流服務的少數族裔受訪者中,近三成人指語言障礙影響他們求助。

最需要護送服務、日間看顧、家居清潔

根據調查,少數族裔長者較本地長者更需要個人護理服務,他們最需要的首三項支援為「護送服務」、「日間看顧」及「家居清潔」 ,但調查中只有6名受訪者曾接觸家居照顧服務。調查又指,少數族裔長者對可尋求主流服務的自信心不足,以10分為最有信心,受訪者的平均分為5.7分。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躍動晚年及社區照顧服務」服務總監曾婉姬表示,現時少數族裔長者及護老者被排除於供應鏈外,她舉例指,少數族裔長者考慮向主流服單位求助時,他們會很在意是否「覺得呢個地方係屬於佢,即係佢有冇信心去跨出第一步嗰個門檻去攞到服務」,成他們求助動機的關鍵因素。

曾婉姬續指,因應語言、宗教及文化不同,為少數族裔長者提供護老服務,也需要特別知識和安排,例如安老院是否能提供清真食物,以及是否有祈禱室讓他們一日祈禱五次等。她又指,現時主流服務前線人員未必有充足資源應對這些需要。

50歲的尼泊爾裔家庭主婦Ameena,已參與計劃7年,她平日需要照顧3名子女,及分別73及78歲的父母,她指父母有長期病患,需要經常出入醫院。她指,參加計劃前照顧壓力很大,對任何長者服務一無所知。而參加計劃後,才了解到有樂悠咭和醫療券,這些政府支助。

另一名79歲長者Thapa只懂尼泊爾語,對於現時主流護送服務的職員只懂得中英文,令她感到無助。她憶述,有一次跌到急需輪椅,所以聽朋友介紹尋求援助。

R0010428

倡訓練前線文化「敏感度」

服務處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加強對服務提供者和社署前線員工的培訓,訓練多元文化敏感度,了解不同文化差異。另外,服務處又建議在全港18區設「少數族裔地區大使」;政府亦可以語音播放形式,取代文字發放資訊,令部分教育水平低的少數族裔長者更易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