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調查指近七成基層青年對短期內脫貧感悲觀

調查指近七成基層青年對短期內脫貧感悲觀

(獨媒報導)政府前年推出「共創明TEEN」計劃,稱有助參加者擺脫跨代貧窮。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今日發表報告,近七成受訪青年對短期內脫離貧窮感到悲觀,即使曾參加「共創明TEEN」的青年,有近半人表示未抱太大信心。約18.4%曾參加計劃的青年認為成年後可脫窮,較整體僅高4%。聯席認為政府估計KPI時側重青年個人能力,未有量度扶貧成效,建議將扶貧和向上流動納入評估指標,另外亦建議設立「兒童發展戶口」,由家庭及政府共同為18歲以下兒童儲蓄。

關學聯在今年8月至9月透過網上問卷訪問12至24歲青年,共收到114份有效問卷,逾七成半受訪者居住於公屋,有近七成人家庭入息低於港幣20,000元。另外,有三成受訪者表示曾參加「共創明TEEN」計劃。聯席又指,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沒有把握或不認為能向政府真誠地表達 「難以向上流動」的意見,有48.3%青年表示認為社會一直對基層市民不公平。

稱對基層瀰漫不友善不平等態度

聯席成員指出,社會普遍瀰漫着對基層青少年不友善和不平等的態度,若青少年不能向政府真誠表達意見,政府在考慮青年和扶貧政策時,就不能將他們的意見和思想考慮在內。

至於什麼因素阻礙社會向上流,受訪青年最多選擇「香港整體的經濟情況」(61.4%)、「成績主導的教育方式」( 57.9% )、「未能參與不同發展活動的機會」(57 % )。聯席指出,香港整體的經濟過去20年依賴金融和服務業,產業單一,而教育制度重視成績,分數高低決定未來向上流動的機會。

無標題

指「共創明TEEN」難解決複雜社會問題

對於「共創明TEEN」計劃的成效,聯席表示政府進行的成效評估,「扶貧」和「向上流動」不是計劃的職效指標,難以評估政策的脫貧成效。聯席雖然同意,參加計劃的青年有較多自信,亦可參加較多「發展式活動」,但不能幫助青少年獨自處理社會問題,如家庭背景等。

另外,「共創明TEEN」計畫長度只有一年,即使加上兩年的校友會亦只有三年,只能為青少年提供支援到中四,不能長遠協助青少年向上流動。

倡政商家長共創「兒童發展戶口」

聯席建議當局於「共創明TEEN」加入扶貧目標,並設立「兒童發展戶口」, 由家庭及政府共同為18歲或以下兒童儲蓄,加上商界或第三方支持,讓兒童成年後有資金用於未來個人發展。另外亦建議當局改善香港教育制度,增加大學資助學位課程名額,並簡化申請學生資助的手續及放寬申請門檻,保障弱勢學生平等發展機會。